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8-07-23 16:02
【引言】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分解水,即利用豐富的太陽能來生產清潔和可再生的氫能,是有望解決能源危機的策略之一。在各種半導體中,二氧化鈦(TiO2)被視為光催化研究中的基準半導體,其通常存在四種晶相,即銳鈦礦、金紅石、板鈦礦和TiO2(B)。盡管具有適當能帶結構和捕集深度的上述TiO2多晶在熱力學上均可進行水還原和氧化反應,但是單獨的TiO2不具備催化全分解水活性。氫氣僅在金屬助催化劑或犧牲試劑的存在下產生。為了深入探究該問題,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尋找這一現象背后的內在原因。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通過各種技術對水分子與單晶TiO2的相互作用等表面反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程序升溫脫附(TPD)、振動光譜(VS)、表面X射線衍射(SXRD)以及超高真空(UHV)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等。盡管對基態下的光催化機理已經得到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激發態下TiO2不能分解水的內在原因至今仍不清楚。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畢迎普研究員(通訊作者)等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光電子能譜(SI-XPS)直接觀察到單晶TiO2(001)表面上分解水過程中的原子間電子激發和轉移,并在Nano Energy上發表了題為“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tomic electron transfer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的研究論文。定量結果清楚地表明,TiO2表面最初吸收的水分子促進了Ti和O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然而,當水分子分別在Ti和O位點上解離成OH和H基團時,電子激發和轉移能力逐漸降低并最終終止,這可能是由于Ti原子上OH基團的反向電子吸引。令人驚訝的是,當Pt助催化劑沉積在TiO2上時,Ti和O原子之間的電子激發得到顯著增強,并且在整個分解水過程中沒有明顯的降低。此外,還檢測了光催化界面處Pt-O和Ti-O化學鍵的變化。此外,基于上述機理研究,作者研究了在含有CH3OH的KOH溶液中Pt/R-TiO2(001)體系的光催化制氫性能,其析氫速率得到顯著提高(20.78 μmol·h-1),比傳統Pt/R-TiO2(001)體系在CH3OH中(8.35 μmol·h-1)高2.5倍。該工作的發現為開發基于TiO2的光催化劑的其他高效光催化制氫系統鋪平了道路。
【圖文導讀】
用于觀察R-TiO2(001)上分解水的SI-XPS技術的示意圖及其直接觀察激發態電子轉移的原理。
a) 純R-TiO2(001)的HRTEM圖像;
b) 純R-TiO2(001)的SPM圖像;
c) 純R-TiO2(001)的XRD圖譜;
d) 純R-TiO2(001)的原子結構模型。
a) 純R-TiO2(001)的SI-XPS光譜;
b) 純R-TiO2(001)的球棍模型;
c) 光催化反應中純R-TiO2(001)吸附分子水的SI-XPS光譜;
d) 純R-TiO2(001)吸附分子水的球棍模型及電荷轉移;
e) 光催化反應中純R-TiO2(001)分解分子水的SI-XPS光譜;
f) 純R-TiO2(001)分解分子水的球棍模型及電荷轉移。
a) Pt/R-TiO2(001)吸附分子水的SI-XPS光譜;
b) 1 Pt納米粒子/R-TiO2(001)分解分子水的球棍模型及電荷轉移;
c) Pt/R-TiO2(001)分解分子水的SI-XPS光譜;
d) 2 Pt納米粒子/R-TiO2(001)分解分子水的球棍模型及電荷轉移。
a) 水分子在R-TiO2(001)上的優化結構;
b) OH和H在R-TiO2(001)上的優化結構;
c) OH和H在1 Pt納米顆粒/R-TiO2(001)的優化結構;
d) H、O和H在2Pt 納米顆粒/R-TiO2(001)的優化結構
e) CH3OH在R-TiO2(001)上的優化結構;
f) CH3O和H在R-TiO2(001)上的優化結構;
g) 樣品鍵合能偏移值隨反應歷程的變化。
a) 樣品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催化制氫測試;
b) Pt/TiO2(001)在含有甲醇的0.1 mol·L-1 KOH溶液中的制氫穩定性實驗。
【小結】
作者通過SI-XPS和DFT計算證實了R-TiO2(001)在水分解反應中原子間電子的激發和轉移。更具體地說,由于OH基團從表面Ti原子的強反向電子吸引能力,占據了從Ti到O原子的電子轉移,使得沒有電荷進行進一步解離OH基團。相反,在TiO2表面引入Pt助催化劑,由于強電子轉移能力,可以清楚地觀察到Ti-O和Pt-O鍵的形成和斷裂,導致進一步OH解離和隨后的電子轉移得到顯著增強,進而完成整體分解純水產氫。該工作為研究光激發下分解水過程的基本步驟提供了方法,促進對光催化分解水反應的進一步認識。
來源:新能源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