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12-15 11:13
隨著國家集采政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品種相繼進入集采名單,以后所有藥物都進入集采也只是時間問題,不同藥廠面臨這種政策所表現出來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集采壓縮了藥品的價格,讓過去幾十、甚至幾百元一片的藥品淪為白菜價,但是很多仿制藥企業也是趨之若鶩,因為還是有利可圖,所以企業大量的調研、立項,把沒有進入集采的品種都做一遍,以前銷售額低于1個億的品種,根本都不理睬,但是現在只要是沒進入集采名單,都統統再盡調一遍,生怕有漏網之魚,這也是仿制藥最后的狂歡。而有的國內大藥廠已經在悄悄的地轉型,有的放棄一些仿制藥品種,有的甚至完全舍棄仿制藥部分,全身心的投入到1類創新藥的研發,而且有的布局早的大藥廠已經有所收獲,嘗到了甜頭,恐怕以后創新藥也是大勢所趨。
有些中小型藥企,一方面以仿制藥為主,一方面也慢慢的開展自己的創新藥研發,這里的創新藥也包括時下比較火熱的改良型新藥。翻開審評中心的受理品種信息,不難看出,2類改良型新藥也有不少,而且大多是2.2和2.4類改良型新藥,申報改良型新藥的單位,除了一些藥廠外,也不乏一些專注于改良型新藥研發公司,像越洋醫藥等,但是這些申報的品種大多都只停留在申報階段,真正上臨床階段的更是鳳毛麟角,雖然改良型新藥投入沒有1類新藥那么大,但是還是需要上確證性臨床,所以大家都是在觀望,等待,等待資本的注入。也有一些高端的改良,像緩釋微球、吸入制劑等會真正的去做臨床研究。
筆者是2019年開始從事改良型新藥,之前一直在做仿制藥,由于公司想尋求變化,在集采政策的壓力下,不能一味的做仿制藥,也開展了1類新藥和改良型新藥的研發,但是轉變歸轉變,企業的力度卻不大,對新藥的投入也不多,尤其是改良型新藥,雖然相比于1類新藥動輒十幾億,十幾年的投資,改良型新藥投入會少很多,而且時間短,但是已經站住腳的品種,它的改良后品種能不能替代它,或者能不能也分一杯羹,是無法預料到的,不像像1類新藥,做出來確實就是實打實的錢,因此改良型新藥雖然很熱,但是真正要扎根做進去,企業也需要很大的決策力。
改良型新藥立項一直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而且立項者除了需要具備過硬的制劑、分析能力,而且需要涉獵一些臨床、銷售、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對我們這些長期從事仿制藥,有著豐富仿制藥制劑,分析,合成能力的人來說,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勁兒無處使,立一個好的,令人驚艷的改良型新藥項目談何容易,就連業界大咖在這種項目的立項中也是大海撈針,如無頭蒼蠅一般,光有理論也沒啥實際操作,大大小小的論壇,沙龍也參加了不少,收獲也是微乎其微,因為道理大家都懂,說一千道一萬,你得有實際改良型新藥的品種才行。而且我們的改良型新藥不同于美國的505(b)2,需要作出臨床的優效,所以像我們這種中小型藥企,在投入不多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普通的口服固體劑型,而且在有效性和安全性難以解決優效性問題的前題下,只能從改善病人的依從性出發,因此,速釋制劑改緩控釋制劑就是我們無奈的選擇。
速釋制劑改緩控釋制劑也不容易,因為大多數的賣得好的品種,如果是一天多次服用,大多已經被原研廠家改成了相對應的緩控釋制劑,而剩下的一些沒有改的品種,不是改不了就是賣得不好,所以矬子里拔大個,很多也只是為了改良而改良,因為光改善其患者的依從性,真的很難打動審評老師,就連我們立項的人,也覺得是為了改良而改良,蹭這波熱度而已。而且真正做到最后能不能上市,上市之后能不能好賣,也是放在我們這些中小型藥企面前的重大問題。所以我們在立項的進程中也是反復搜索、盡調,把藥物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都調研個底朝天,但在反復開會討論的過程中,大多被斃掉,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把握以后會賣得咋樣,企業看中的就是利益賣得好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沒有,所以企業也是慎重再慎重,生怕投了錢,沒有回報,所以項目進展的也很慢,以前一年好幾個仿制藥品種,如今改良型新藥一年都做不了一個,而且在做的過程中也會因為一些政策的與時俱進而暫時擱置或者徹底斃掉,筆者也被磨平了熱情,以為改良型新藥是機遇,可實際確是一個大坑,談何容易。
這里筆者簡單對目前正在進行的一個速釋制劑改緩控釋制劑的項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純屬拋磚引玉。也是一個重磅炸彈級的品種,國外的銷售額巨大,一度占據銷售額前幾名,但國內由于該品種適應癥只有一個,原研公司沒有把國外上市的所有適應癥都加上,因而國內的銷售額不是特別理想,原研在國內也一直開展著臨床試驗,未來可能會增加其適應癥。該品種給藥方式一天2次,國外有專利報道過控釋片,一天1次,但是同樣的給藥量,控釋制劑的生物利用度卻只有60%~70%,根據調研發現,大概率是因為該藥物在小腸近端的吸收要遠遠好于其他腸道部位,所以1天1次的控釋片只有在小腸近端的吸收好,但是到了其他部位,吸收就差強人意,導致生物利用度低。因此,我們考慮了胃滯留片緩釋技術,將該品種設計成既能機械性的滯留于胃中,又能緩釋釋放甚至能控釋釋放的制劑,使藥物在小腸近端被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但是立志做高端制劑的改良型新藥企業就沒有這種后顧之憂,因為像緩釋微球、脂質體、吸入制劑、微針等這種以前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而且未來一定會賣得很好,除了難度大,投入大以外,做好以后不愁賣得不好,所以這些大藥企也是悶頭做,大步快走,有一個品種出來,就夠企業吃的。所以筆者相信,改良型新藥的未來一定會是在高端制劑領域。
還有一些企業之前扎堆做口溶膜,改善患者的依從性,雖然幾個品種獲批,但是在集采政策下,口溶膜的成本肯定會高于一般片劑或膠囊劑,口溶膜如何進入醫院,藥房,企業如何去布局,如何去建立自己的銷售團隊,就是那些企業自己需要面臨的問題了,而且距離第一個口溶膜品種上市也有快一年的時間了,是否真的生產了,賣得怎么樣,也是個迷,希望口溶膜不是一個噱頭,希望有患者會去當這批韭菜,也幫其他患者踩踩雷。這里筆者簡單談談口溶膜這個劑型,該劑型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術壁壘,唯一難搞的就是設備,國內的設備參差不齊,研發小試設備還能用,生產不能用國內設備,像齊魯、恒瑞等大公司的口溶膜都是德國翰輝的設備,一整套設備需要大幾千萬的投入,一般體量的公司都望而卻步,所以人家德國翰輝的銷售人員一問你不是知名的企業,都很禮貌的先把大概的價格告知你,讓你體面的離開。像齊魯一下子布局了好多好多的口溶膜項目,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平臺,幾乎把所有能做口溶膜的品種都做了個遍,因為整套設備太貴,品種少了肯定不行。而且這套德國設備就是一個涂布機,如果想做透皮貼劑,改改設備就可以是一個貼劑的設備??谌苣┬碗m然比較熱,號稱改善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但是未來審評中心的老師能不能一如既往認可該劑型的改良型新藥,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哪一天,老師們幡然悔悟,感覺自己被藥企騙了,也說不準。
有些企業把目標定位于兒童用藥,筆者認為這也是一大塊蛋糕,很多藥品由于沒有專門的兒童用藥,認為的把成人用藥做一下處理或者按體重服用,很不方便,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兒童用藥的改良型新藥會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國家也相應發了一些兒童藥的指導原則,但是兒童藥的臨床也不好做,而且就算做出來,賣得怎么樣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還有一些企業布局外用制劑,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如果真能把一些內服或注射用的制劑改成外用制劑,而且有效的話,那安全性一定會相應的降低,也會更加的受到患者的青睞,筆者認為外用制劑也是改良型新藥的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外用制劑設備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比如貼劑,生產型設備,國外的就是穩定,大批量生產就是沒問題,并不是崇洋媚外,所以布局這類劑型一定要考察好設備,要不一勞永逸,要不天天調機。
總結一下,改良型新藥像是國家扔進醫藥圈里的一個石頭,雖然激起一灘漣漪,但是大多數企業都還是試水階段,所以,改良型新藥,任重而道遠。
來源: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