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4-22 09:36
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高壓連接系統作為電動汽車能量傳輸的核心組件,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整車性能。GB/T 37133-2025作為新版國家標準,在2018版基礎上進行了全面升級,不僅擴展了技術范圍,還強化了電氣安全要求。本文從技術規范、測試方法及行業應用等角度,深入解析該標準對高壓連接系統的電氣安全要求。關于高壓連接系統的電氣安全標準其實不多,除了推薦標準、行業標準就是團體標準,所以今天的要求解析就基于GB/T 37133-2025, 在今年的2月28號新版本正式發布,替代了2018年的舊版本。我們不去比較二者的差異了,直接總結2025版本的要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5版不僅僅是高壓連接器,高壓線纜,也包括了軟銅排連接。
一、標準升級背景與核心變化
GB/T 37133-2025將規范對象從“高壓大電流線束和連接器”擴展至“高壓連接系統”,涵蓋高壓分配單元、控制模塊等組件,并新增多項技術要求以適應行業需求:
安全性能強化:增加絕緣配合、電流過載能力、電磁屏蔽效能等指標,明確高壓互鎖功能的具體實現方式。
環保要求:規定可回收材料使用比例及有害物質限制條款,推動綠色制造。
智能化兼容性:強調數據傳輸接口的一致性,促進不同品牌設備的互聯互通。
二、電氣安全核心要求解析
(一)絕緣與耐壓性能
耐電壓測試
不同回路間(導體-導體、導體-外殼、導體-屏蔽層等)需承受規定電壓測試,漏電流根據導線長度分級控制(如長度<5m時漏電流≤5mA)。
測試電壓范圍覆蓋250V至1250V,針對不同額定電壓設計差異化要求,例如800V系統需滿足3mm電氣間隙和11mm爬電距離(污染等級3)。
絕緣電阻
所有回路間的絕緣電阻需≥100MΩ,高溫耐久試驗后允許降至10MΩ,但需保持功能完整性。
絕緣電阻要求:>100MΩ
絕緣電阻的要求是和2018版不同的地方.
在新版中,絕緣電阻要求>100MΩ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測試電壓,不同的部位測試電壓不一樣。
在“高壓導體和高壓導體之間、高壓導體與互鎖導體之間、高壓導體與外殼之間”測試電壓為1000V@60s;在“高壓互鎖導體與外殼之間、在高壓互鎖導體與屏蔽層之間、在外殼與屏蔽層之間”測試電壓為500V@60s,
耐壓要求
耐壓要求中明確了基本絕緣和雙重絕緣的測試數值。
基本絕緣:2U+1000V(rms)@60s,交流電壓
雙重絕緣:2U+3250V(rms)@60s,交流電壓
其中,U為最大工作電壓。如果使用直流電壓替代交流電壓,需要乘以1.41倍。
此時,由此得出在上篇絕緣材料介紹的文章中,高壓連接線纜的擊穿強度不僅需要考慮到耐壓值,還需要考慮到厚度尺寸,使用E=U/d計算得出擊穿強度。
(二)載流能力與溫升控制
載流能力驗證
系統需通過短時低倍(2倍額定電流30秒)和瞬時高倍(如10倍額定電流10ms)過載測試,試驗后絕緣和溫升性能仍須達標。
溫升限值
正常工作狀態下,各連接點溫升不得超過55K,避免因過熱導致材料老化或火災風險。
(三)防護等級與結構安全
防護等級(IP)
正常連接時需滿足IPXXD防護等級,非連接狀態(手動斷開后)需達到IPXXB,防止異物侵入和觸電風險。
高壓互鎖功能
要求功率接觸件與信號接觸件動作順序嚴格匹配:連接時功率端子先導通,信號端子后導通;斷開時信號端子先斷開,功率端子后斷開,接觸長度差值≥1mm。
三、環境適應性與可靠性測試
(一)極端環境測試
溫度適應性
低溫貯存(-40℃)和高溫貯存(最高125℃)后,系統需保持絕緣性能及機械完整性。
耐腐蝕測試
鹽霧試驗(96小時)、混合氣體腐蝕試驗后,外觀無銹蝕且電氣性能達標。
(二)機械與化學耐受性
振動與沖擊
隨機振動試驗中,瞬斷時間≤1μs且電阻變化≤7Ω;機械沖擊試驗后需通過耐壓和絕緣復測。
耐化學試劑
接觸燃油、冷卻液等常見化學物質后,材料不得發生膨脹、開裂或電氣性能下降。
四、材料與工藝規范
導體與屏蔽層
導體需符合GB/T 3956標準,銅排/鋁排分別遵循GB/T 5585.1/5585.2;屏蔽層采用雙層結構(鋁箔+編織銅網),覆蓋率≥85%。
阻燃與環保材料
護套材料需通過UL94 V-0阻燃認證,且限用鉛、鎘等有害物質,可回收材料比例納入考核。
五、質量控制與行業應用
檢測規則
出廠檢驗涵蓋耐電壓、絕緣電阻、防護等級等全檢項目;型式檢驗需覆蓋所有技術要求,包括極端環境模擬。
智能化檢測技術
引入機器視覺與AI算法,實現端子壓接質量自動檢測(缺陷檢出率≥99.8%),提升生產一致性。
行業應用趨勢
面向800V高壓平臺,開發耐壓1000V以上的絕緣材料;集成液冷管路解決大電流散熱問題,推動輕量化與高密度設計。
六、結語
GB/T 37133-2025通過系統化、多維度的安全要求,為電動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的設計、生產和檢驗提供了權威依據。隨著電壓平臺升級和智能化技術發展,未來需進一步融合新材料與新工藝,持續提升系統的可靠性與環境適應性,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奠定安全基石。
(注:本文基于GB/T 37133-2025標準文件及行業實踐分析,具體技術參數以官方發布文件為準。)
來源:線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