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機構
嘉峪檢測網 2016-04-10 18:37
4月6日電6日1時38分,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實踐十號將在太空中完成19項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
實踐十號將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其中,8項流體物理和燃燒實驗將在留軌艙內進行,另外11項科學實驗將在回收艙進行。19個項目由中科院11個研究所和6所高校承擔,此外歐洲空間局和日本宇宙航天研發機構各參加了一個科學實驗項目。
那么實踐十號在太空中會做哪些實驗呢?
實驗
1哺乳動物能在太空正常繁衍嗎
隨著人類走向太空,未來,哺乳動物能在太空正常繁衍嗎?
——為了回答這個疑惑,實踐十號把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能否在空間環境下正常分裂、發育?其發育過程與地面有哪些不同?
“我們以小鼠細胞胚胎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培養并顯微實時跟蹤觀察,看它在微重力環境中能否繼續分裂到8個細胞、16個細胞……觀察在微重力情況下,哺乳動物胚胎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樣正常發育。”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段恩奎說。
2向太空火災事故說“不”
載人空間飛行中,存在多種威脅航天器和航天員安全的潛在風險,其中航天器艙內火災事故是最嚴重的一種。這次“實踐者”要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為今后載人空間飛行探索更安全的防火規范和材料選用、使用規范。
微重力環境比地面更容易著火,而且著火點不易發現,很難撲滅。那么,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材料不能用?如何發現火情?怎么滅火?這次實踐十號計劃開展的“導線絕緣層著火實驗”和“典型非金屬材料著火實驗”,會在特殊的設備中通過大電流發熱或加熱絲進行引燃,觀察微重力條件下特定材料的著火和燃燒特性,了解環境流動、氧氣濃度和材料形狀等因素對火焰傳播的影響規律。
3探索如何對抗太空輻射
《火星救援》被喻為一部太空生存指南,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里面對輻射的描述相對較少。并不是太空輻射問題已經破解,而是由于至今還沒有完備的手段能夠解決太空輻射的風險。
目前各國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主要是進行風險評估和尋找對策。這次實踐十號搭載了3個生物輻射盒,攜帶了水稻種子、擬南芥種子和線蟲等樣品,研究空間輻射引起生物基因組變化和空間輻射損傷的分子網絡調控,建立輻射風險評估體系,為我國空間站輻射評估和防護提供基礎。
4地面看不見的“冷焰燃燒”,煤炭能實現嗎
美國空間站十大成果之一,就是通過棉花團點燃觀察到“冷焰燃燒”,而這一低溫狀態下的燃燒是地面無法看到的。胡文瑞院士介紹,此次“煤燃燒及其污染物生成實驗”也期待看到微重力條件下煤的“冷焰燃燒”。
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康琦說,煤炭是我國能源的主力。在地球上,受浮力、熱對流等因素影響,煤燃燒的系數無法準確測得。而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煤燃燒實驗,則可以避免這些干擾,有望獲得一些地面無法得到的基礎數據。這對幫助人類更好利用煤炭資源有重要意義。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