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7-27 22:36
一次性使用無菌閉合夾(以下簡稱閉合夾)主要用于外科手術中夾閉血管或閉合管狀組織,包括中小動靜脈、膽管等,不適用于大動脈和大靜脈。閉合夾應用于人體后不被降解吸收,為永久植入器械。
一、一次性使用無菌閉合夾的結構
產品結構組成除閉合夾外,還應包括固定座、頂蓋、固定座底部固定結構及各組件的原材料,閉合夾的三維結構圖和內外表面放大結構圖,并在圖中標注各維度主要尺寸和角度參數(若開口角度不便測量,可用最大開口距或其他可靠參數代替)。
二、一次性使用無菌閉合夾的研發實驗要求
1.產品性能研究
應當給出產品性能研究資料以及產品技術要求的研究和編制說明,包括有效性、安全性指標以及與質量控制相關的其他指標的確定依據、所采用的標準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論基礎等。
(1)物理性能研究至少包括:
?外觀:各組件外觀、閉合夾表面結構;
?規格尺寸及允差:閉合夾應明確三維尺寸;
?表面粗糙度、硬度、韌性:金屬夾適用;
?反復開合無斷裂:高分子閉合夾適用;
?夾閉性能,包括:
a.與施夾鉗的配合性能(易用性):能順利鉗取結扎夾,晃動施夾鉗,結扎夾無移動脫落現象,用施夾鉗夾閉閉合夾適用管徑/厚度的動物組織或模擬組織(如硅膠管)應順暢;
b.夾持穩定性:閉合夾夾閉組織或模擬組織后應穩定牢固,不會輕易滑脫;
c.夾持持久性:夾閉后的一段時間內(如72小時),結扎夾未松開或斷裂;
d.耐壓性:在一定水壓下,夾閉后的模擬組織(如硅膠管)無泄漏,經持久性實驗后再測耐壓性。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兼容性研究:金屬夾應開展MRI兼容性研究;
?閉合夾與除夾鉗的配合性能:夾閉不當時需用其適用的除夾鉗移除閉合夾;
?性能研究中應驗證各型號規格閉合夾適用的管徑范圍/組織厚度。
(2)化學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閉合夾應研究的化學性能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的鑒別(如紅外、核磁)、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如適用)、還原物質、可萃取金屬含量、酸堿度、蒸發殘渣、紫外吸光度、環氧乙烷殘留量(如適用);單體(如甲醛等)、催化劑、結晶成核劑、抗氧劑等有機、無機添加劑及改性助劑的殘留量,以及終產品中其他有害小分子物質的殘留量等。
金屬閉合夾化學性能包括化學成分及含量、表面處理和改性情況、耐腐蝕性、環氧乙烷殘留量(如適用)。若有涂層,需制定涂層有關性能。
(3)無菌
(4)細菌內毒素
2.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
根據產品與人體接觸部位、接觸方式及接觸時間,按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的規定要求進行評價。本產品與人體接觸部位為體內組織,接觸時間為大于30天的持久接觸。生物學評價參考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中的生物學評價基本原則開展。
按照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應評價的項目包括:細胞毒性、致敏反應、皮內反應、急性全身毒性、亞慢性全身毒性、植入反應、遺傳毒性和熱原。若閉合夾可能含有致癌性物質,宜在評價中考慮致癌性終點;若可能含有生殖毒性物質,或應用了新材料、具有已知生殖或發育毒性材料、用于特定人群的器械(如妊娠婦女)、有在生殖器官中存留的可能,宜進行生殖和發育毒性評價。
若經過充分評價認為某些項目不需要開展生物學試驗,應出具評價過程和所有可證明產品在某些生物學項目安全性的支持資料。
3.滅菌工藝研究
(1)應明確滅菌工藝(方法和參數)及其選擇依據和無菌保證水平(SAL),并給出滅菌確認報告。產品的無菌保證水平(SAL)應達到1×10-6。
(2)殘留毒性:若滅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現殘留,如環氧乙烷滅菌,應當明確殘留物信息及采取的處理方法,并出具研究資料。
4.產品貨架有效期和包裝研究
(1)貨架有效期
貨架有效期包括產品有效期和包裝有效期。產品有效期驗證可采用實時老化或加速老化的研究。實時老化的研究是唯一能夠反映產品在規定儲存條件下實際穩定性要求的方法,應遵循極限試驗和過載試驗原則。加速老化研究試驗的具體要求可參考YY/T 0681《無菌醫療器械包裝試驗方法》系列標準或ASTM F1980《醫療器械無菌屏障系統加速老化的標準指南》。
(2)包裝及包裝完整性:在宣稱的有效期內以及運輸儲存條件下,保持包裝完整性的依據。企業應進行產品有效期內的包裝驗證和運輸驗證。
產品包裝驗證可依據有關國內、國際標準進行(如GB/T 19633《最終滅菌醫療器械的包裝》系列標準、ISO 11607《最終滅菌醫療器械的包裝》系列標準、ASTM D4169《包裝檢測》等),給出產品的包裝驗證報告。在進行加速老化試驗研究時應注意:產品選擇的環境條件的老化機制應與宣稱的運輸儲存條件下真實發生的產品老化的機制相匹配一致。對于在加速老化研究中可能導致產品變性而不適于選擇加速老化試驗方法研究其包裝的有效期驗證,應以實時老化方法測定和驗證。
5.可瀝濾物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閉合夾可能含有對人體有潛在毒性的可溶出物,如單體(甲醛)、催化劑、結晶成核劑、抗氧劑、溶劑、著色劑等,金屬材料的閉合夾可瀝濾物的研究關注加工過程中引入的加工助劑、金屬本身的釋放、滅菌殘留物等。企業可參考可瀝濾物有關指導原則開展研究并進行相應的安全性評價。
6.動物實驗研究
閉合夾為永久植入人體的三類醫療器械。閉合夾夾閉組織時需給出合適的閉合力,閉合力太小易裂開、滑脫移位導致出血、漏液,結構設計不當、韌性不足、夾持力過大易導致閉合處組織斷端的缺血壞死,上述情況均不利于傷口愈合。臺架試驗一般選用乳膠、硅膠管或離體組織/血管代替人體血管,其不能充分模擬術中及術后愈合階段血管的狀態,如管壁結構、術后存在的炎癥、水腫、纖維化等病理生理狀態,因而不能充分評價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開展動物實驗研究。
(1)動物種類及模型:
應選擇合適種類的動物模型開展閉合夾動物實驗研究。申請人需對動物實驗中所采用動物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出具動物種類選擇及模型建立的依據,如參考文獻或前期探索性動物實驗資料等。明確所需動物模型的數量,并出具所用數量的科學依據,建議每組選擇至少6只動物開展實驗。
建立動物模型時應說明實驗動物擬植入部位及組織類型及確定依據、產品植入數量、典型性型號規格選擇依據、配合使用器械等。
動物實驗過程應盡可能模擬真實臨床環境。明確該器械使用所需要的所有步驟,并制定每個步驟的檢驗標準,并為每個步驟制定客觀評分量表??紤]到閉合夾需要與輔助設備(施夾鉗、除夾鉗)一起使用,驗收標準還應包括閉合夾與輔助設備的適配性。評分標準應覆蓋產品使用的全部過程,閉合夾從固定座中取出、植入,還包括撤回或重新植入等步驟。
(2)對照品的選擇
建議在動物研究中設置對照組,宜選擇材質、結構設計方面相同或相似,臨床認可度高的已上市同類產品作為動物實驗的對照器械。當供試品與對照品不完全一致時,應通過照片、圖示、文字等方式說明兩者在材質、結構、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異同。建議通過設盲(若可行)、隨機化、使用對照等方法減小實驗中的偏倚。
(3)評價指標的選擇
①有效性評價指標
以術中結扎成功率為有效性指標評價閉合夾的閉合性能。結扎成功率的判定標準為閉合處無出血、滲漏,閉合后閉合夾無斷裂、滑脫或鎖扣開裂。
應記錄術中閉合的組織/血管種類、尺寸(外徑,厚度)、閉合夾尺寸、閉合夾使用數量、結扎處與組織末端距離,是否一次成功,有無斷裂/重新施夾的情形等。
②安全性評價指標
術后觀察動物進食、體重、行為學等一般情況,同時開展必要的血液學、生化及病理學研究。建議根據產品特性選擇合適的評估時間點和評估項目開展研究。常規評估時間點包括術前、術后24小時、72小時、1周、2周和5周。評估項目包括血液學、臨床生化指標以及實驗室參考值范圍,影像學報告,以及專業評價(如行為學)的病例報告表等。臨床觀察終止時(術后5周)處死動物,開展病理學研究,包括大體病理學和組織病理學。大體病理學應記錄觀察到的任何組織反應的性質和程度,如血腫、水腫、纖維包裹等。記錄植入物是否在原位存在及形態并拍照。組織病理學對植入部位及周邊組織進行組織切片病理分析與評價。
當觀察到動物疾病或死亡現象時,應進行全面分析,明確是否與器械有關并詳細論述依據。如果動物疾病或死亡與器械存在關系,應當開展相關病因學研究。
7.產品技術要求
產品技術要求應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內容:
7.1.產品型號規格劃分說明及產品規格型號。
7.2.產品基本信息,包括:
(1)產品各組件及對應原材料的列表;閉合夾還需明確原材料型號/牌號、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若適用)。
(2)產品結構示意圖及閉合夾內表面結構局部放大圖。
(3)產品滅菌方式、有效期、無菌初包裝材料信息。
7.3.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
(1)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至少包括:外觀、規格尺寸及允差、硬度(金屬夾適用)、表面粗糙度(金屬夾適用)、閉合夾韌性(金屬夾適用)、反復開合無斷裂(高分子閉合夾適用)、與施夾鉗的配合性能、夾持穩定性、夾持持久性、夾閉組織后的耐壓性能(經持久性實驗后再測耐壓性)、閉合夾在底座中的裝配牢固性(防脫落)。
(2)化學性能
高分子閉合夾化學性能包括:還原物質、可萃取金屬含量、酸堿度、蒸發殘渣、紫外吸光度、環氧乙烷殘留量(如適用)、單體殘留(如甲醛等)、催化劑殘留、溶劑殘留等終產品中有害小分子物質的殘留。
金屬閉合夾化學性能包括化學成分及含量、耐腐蝕性、環氧乙烷殘留量(如適用)。若有涂層,需制定涂層有關性能。
(3)無菌
(4)熱原
三、相關標準
1.《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9號)
2.《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號)
3.《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
4.《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9號)
5.《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25號)
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公布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要求和批準證明文件格式的公告》(2014年第43號)
7.《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發布接受醫療器械境外臨床試驗數據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2018年第13號)
8.《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公布新修訂免于進行臨床試驗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2018年第94號)
9.《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骨科手術器械通用名稱命名指導原則等5項指導原則的通告》(2020年第79號)
10.GB/T 13810 《外科植入物用鈦及鈦合金加工材》
11.ISO 5832 《外科植入物 金屬材料 第1部分:鍛制不銹鋼》
12.YY/T 0079《醫用金屬夾》
13.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14.YY/T 0681《無菌醫療器械包裝試驗方法》
15.ASTM F1980《醫療器械無菌屏障系統加速老化的標準指南》
16.GB/T 《最終滅菌醫療器械的包裝》系列標準
17.ISO《最終滅菌醫療器械的包裝》系列標準
18.ASTM D4169《包裝檢測》
19.YY/T 0316《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
四、主要風險
按照YY/T 0316-2016《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標準的要求,對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實施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資料應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可能影響產品安全性的特征問題清單
應參考YY/T 0316-2016附錄C的要求判定醫療器械與安全性有關特征的問題,但識別風險的來源并不局限于此。申請者應對該類產品進行充分的風險識別,風險識別的信息來源需要具體列出,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途徑:類似產品的投訴/抱怨數據、醫學文獻、實驗室檢測、動物試驗數據、產品標簽標識、專家觀點等。對于風險識別信息的來源企業應具體說明,并出具有關支持文件或文獻。
2.產品有關危害的清單
已識別的風險應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a.原材料的生物學和化學危害:
材料或材料來源變化
原材料純度和可瀝濾物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b.生產:
加工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污染
添加劑、助劑、輔劑的殘留
工藝用水
生產環境潔凈度
熱原
內毒素
c.產品使用風險因素:
規格選擇不當
術中并發癥
夾閉失敗
閉合后斷裂或彈開
出血
滲漏
d.滅菌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滅菌方式對產品不適宜,滅菌不完全等
e.不正確使用產生的危害:
未按照說明書中操作方法操作,使用過程中損傷導管等
f.產品包裝可能產生的危害:
包裝破損、標識不清等
來源:嘉峪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