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免费追剧大全在线观看电视剧,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欧美人 ,日本丰满少妇高潮呻吟

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LFP電池在循環失效分析

嘉峪檢測網        2025-04-03 12:13

本文作者以容量20Ah的LiFePO4/石墨軟包裝電池為實驗對象,將25℃、45℃下循環老化電池的極片與新鮮電池對比,分析微觀形貌和結構變化。將不同老化狀態的電池制成單片半電池,歸一化處理單片電池測試結果,得到活性鋰不可逆損失、正極材料衰減、全電池極化在電池容量衰減中的比例。

 

1. 實驗

 

1.1 實驗材料

 

金屬鋰片 、DMC,PP/PE隔膜,1.0mol/L LiPF6/ EC+DEC+EMC,LiFePO4,人造石墨,鋁塑膜。

 

1.2 電池拆解和單片

 

使用本公司某20Ah LiFePO4/石墨軟包裝電池(150mm×142mm×15mm)進行不同溫度下的循環測試。 在25℃ 、45℃的恒溫箱中,使用充放電測試儀進行1C充放電,電壓為2.0~3.6V,以首次放電容量為初始容量,當放電容量與初始容量比值(SOH)分別達到93.0%、92.5%、86.7%和74.1%時,結束循環,與新鮮電池進行對比,分析溫度對電池失效的影響。

 

將拆解后的極片置于DMC中5min,以去除極片表面的雜質,在60℃干燥8h后,裁切為60mm×70mm的極片,將鋰片分別包裹正、負極片并用隔膜隔開,注入2mL電解液,再用熱封機封口,制成單片電池進行測試。

 

1.3 測試分析

 

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材料表面的微觀形貌;用X射線衍射儀分析材料的成分。用電池測試系統進行單片電池的0.1C充放電測試。負極、正極半電池的電壓分別為0.005~2.000V、2.500~4.200V。

 

2. 結果與討論

 

2.1 單體電池測試

 

單體電池在25℃、45℃下進行1.0C充放電測試,分析不同溫度下的老化情況,結果見圖1。從圖1可知,45℃下電池容量衰減速率明顯增大,循環1000次時,SOH為83.8%,而25℃下仍有92.2%。SOH衰減至85%時,45℃時的循環次數僅為25℃的1/3。

 

在25℃、45℃下,電池的充放電曲線見圖2。從圖2可知:隨著電池循環老化的深入,25℃下每400次循環的容量損失減少;而45℃下每200次循環的容量損失微小增長。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充電電壓平臺拐點向低容量方向移動,放電電壓平臺降低,說明電池內阻增大,內部極化增強。

 

 

2.2 形貌與結構

 

在25℃、45℃下,全電池循環老化到不同SOH時,正、負極片的表面形貌見圖3。從圖3可知,相比新鮮電池,老化后的負極石墨材料表面出現白色的顆粒狀凸起,可能是材料表面的鋰鹽產生的結晶。在相近SOH下,45℃老化的電池老化的顆粒相比25℃老化的更多、尺寸更大,說明高溫加速了電解液與負極的反應速率,導致更多鋰鹽的生成。

 

 

 

鋰鹽的生成會消耗大量的活性鋰,導致更多的鋰析出,無法回到正極,造成正極容量衰減。在45℃下,隨著SOH的降低,白色顆粒并未出現明顯變大、增多的趨勢,說明高溫是造成鋰鹽結晶的主要原因。從正極片的形貌可以看出,循環過程中,正極材料表面結構基本沒有發生變化,說明材料自身性能不會受到顯著影響。

 

 

通過XRD分析,探究正、負極材料物相結構在循環老化過程中的變化,結果見圖4。從圖4(a)可知,45℃老化后的負極石墨峰與新鮮電池相比,沒有出現明顯改變。從圖4(b)可知,在相近SOH下,45℃老化的石墨材料的(002)峰位置與25℃基本相同。在45℃下,隨著SOH的降低,石墨峰位置向低角度方向偏移,說明隨著電池老化程度的加深,石墨的晶體結構發生改變。由Bragg方程可知,晶面間距與衍射角度成反比,說明隨著老化程度的加深,晶胞參數逐漸增大,層間距d002增加。

 

有研究表明,在充放電過程中,Li+在負極的嵌入會導致石墨層間距增大,脫出時層間距恢復,該過程為可逆膨脹。隨著循環的進行,石墨層間的反彈能力減弱,會出現不可逆膨脹。這表明,負極老化后層間距的增加是循環過程中Li+的嵌脫造成石墨材料發生不可逆膨脹所致。從文獻可知,石墨化程度與層間距成反比,隨著電池的循環老化,負極的石墨化程度下降。此外,相比于新鮮電池,衰減后負極(002)峰的半峰寬增大。由Scherrer公式可知,石墨晶粒的尺寸隨著循環老化有所變小,可能導致石墨材料有剝離脫落的風險。

 

在正極的XRD全譜圖[圖4(c)]中觀察不到正極材料的整體結構發生變化,峰位置與LiFePO4的標準譜(PDF#40-1499)相符。在理想狀態下,空電態Li+全部回到正極,重新形成磷酸鐵鋰,而磷酸鐵相的出現僅為化成階段消耗部分鋰造成。在局部圖中[圖4(d)、(e)],相比于新鮮和25℃老化的電池,45℃老化的正極中磷酸鐵鋰相的峰強度下降,而磷酸鐵相峰的強度相比新鮮電池增強,說明在循環過程中能嵌入磷酸鐵的Li+減少。此外,老化后的磷酸鐵鋰和磷酸鐵相沒有向低角度方向偏移,說明結晶度未下降,仍保持良好的晶體結構。

 

2.3 單片電池測試

 

電池老化過程的正負極容量衰減對比見圖5。新鮮電池在化成過程中,會在負極表面生成SEI膜,造成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由于負極與正極的容量比大于1,會導致負極多余的容量無法利用,形成負極的多余容量,此時,新鮮電池的可用容量為QFresh。

 

隨著電池老化,正極材料結構破壞,正極對鋰的吸納能力變差,導致電池放電時活性鋰無法回到正極,造成正極可逆容量減少。同樣,由于負極SEI膜和表面鋰鹽等沉積物的生成,造成負極可用容量減少,此時,老化電池的可用容量為Q45℃/86.7%。此外,電池在放完電后,電極附近存在濃差極化,在靜止后濃度梯度逐漸平衡,造成電池電壓升高。綜上所述,造成電池容量衰減的原因主要為:正極材料的衰減、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和全電池極化。

 

將老化電池的極片組裝成單片電池進行測試,得到正極可逆容量(Crev)、正極剩余容量(Cres)、負極可逆容量(Arev)和負極剩余容量(Ares),見圖6。從圖6可知,在相近的SOH下,45℃老化電池的正極剩余容量、可用容量與25℃老化的基本相等。在45℃下,隨著SOH的降低,正極剩余容量增多,造成可用容量減少,而負極的剩余容量增加很少,且由于負極過量,負極的可用容量大于正極。

 

根據文獻的報道,由式(1) -(3)進行定量計算,得到3種原因(正極材料衰減、活性鋰的不可逆消耗、全電池極化造成的容量損失) 分別在全電池容量衰減中的占比,結果見圖7。

式(1)-(3)中:Qloss,cathode為正極衰減造成的容量損失;Qloss,lithium為活性鋰不可逆消耗造成的容量損失;Qloss,polarization為全電池極化造成的容量損失;Cfresh、Caging分別為新鮮電池正極、老化電池正極的容量;Aaging、Afresh分別為老化電池負極、新鮮電池負極的容量。

從圖7可知,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對全電池的容量衰減起主導作用。這一損失主要是負極SEI膜的修復、生長及表面鋰鹽消耗Li+所致。全電池的極化在整個老化過程中所占比例極小。相比25℃老化,45℃老化的正極衰減比例增大,是因為高溫加速了電解液的分解,在正極表面生成正極固體電解質相界面(CEI)膜,同時,高溫有助于鐵離子的脫出,造成磷酸鐵鋰晶胞出現空穴,正極結構衰退,最終導致正極容量衰減。在45℃下,隨著SOH的下降,活性鋰損失造成的容量衰減比例逐漸升高,說明SOH的下降由活性鋰的損失造成;正極衰減的比例基本不變,說明正極材料的衰減只與溫度有關。

 

3. 結論

 

本文作者對新鮮和循環老化后的20Ah軟包裝磷酸鐵鋰鋰離子電池進行物理分析、電化學性能測試和電池測試,探究45℃下電池容量衰減的原因。結果表明,造成全電池容量衰減的原因有3個:全電池極化、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和正極衰減。 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是負極SEI膜的修復、生長及鋰鹽的沉積造成的,該因素在全電池的整個老化過程中均占據主導作用。

 

在45℃下,電解液會發生分解,在正極表面生成更多CEI膜,同時加速正極材料中鐵離子的溶出,造成正極磷酸鐵鋰結構出現衰退。此外,正極衰減只與溫度有關,即45℃下的正極衰減高于25℃下的,與SOH無明顯關系;而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與電池SOH成反比。為提高電池性能,一方面,可改善電極材料,減少活性鋰的不可逆損失和正極材料衰減;另一方面,可在應用端控制電池的工作溫度,如增加液冷等措施,縮短高溫下的運行時間等。

 

文獻參考:王躍冰,杜智鋒,楊大鵬.磷酸鐵鋰鋰離子電池在45℃下的循環失效分析[J].電池,2025,55(1):32-36

 
分享到:

來源:Internet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萨嘎县| 辛集市| 土默特左旗| 桓台县| 贺兰县| 南昌市| 南投市| 环江| 永定县| 德令哈市| 河北省| 即墨市| 苍溪县| 淳安县| 扶余县| 庆城县| 汶上县| 潼南县| 芦山县| 琼海市| 兰州市| 且末县| 遂溪县| 句容市| 桃园市| 增城市| 常熟市| 壶关县| 蓬安县| 濉溪县| 西昌市| 阿城市| 和平县| 通化市| 常熟市| 富源县| 双鸭山市| 彰化县| 稷山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