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4-18 08:58
Q:在進行離子注入工藝時,入射方向需要傾斜一個角度,一般偏離晶面法線7°到10°之間,這是為什么呢?
A:在離子注入工藝中會遇到這兩種效應:橫向效應與溝道效應
橫向效應
離子注入的橫向效應是指在注入過程中,離子不僅會在垂直方向(縱向)滲透,還會在水平方向(橫向)發生擴散的現象。這種橫向擴散是由于注入的離子與晶體中原子發生碰撞,導致離子軌跡發生散射,從而在水平方向上產生分布。橫向效應會顯著影響平面MOS器件的有效溝道長度,進而影響器件性能。
橫向效應的強度與注入離子的種類和能量密切相關:離子的能量越高,橫向擴散越顯著;離子的種類不同,其與晶體原子的相互作用也會導致不同的橫向擴散特性。通常而言,離子質量越小越容易擴散,例如B和As對比,同等能量下B的橫向擴散更大。因此,在設計和優化離子注入工藝時,需要綜合考慮橫向效應的影響,以確保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溝道效應
離子注入的隧道效應和傾角注入抑制隧道效應
溝道效應(也稱為隧道效應)。由于單晶硅的晶格原子排列整齊,在某些特定角度下存在許多通道。當離子以這些特定角度注入時(例如垂直時),離子與原子核的碰撞減少,僅需較低能量即可深入晶格,形成所謂的“溝道效應”。溝道效應會導致離子穿透更深,難以設計和控制注入深度和分布。
了解了溝道效應,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離子注入要傾角。因為注入方向和晶圓有一定傾角后,注入離子與晶圓內部的原子碰撞概率提高,而抑制了隧道效應的產生。
注入角度過大造成的陰影區,shadow effect
那為什么一定是7°傾角呢?如果傾角過大,帶光刻膠注入時,離子被光刻膠部分遮擋,形成較大的陰影區,也稱之為 shadow effect(膠越厚,傾斜角度越大,陰影越嚴重,陰影區域=PR THK * tan),造成實際注入區域與設計區域有一定的偏差。如果傾角過小,不能很好解決隧道效應,還易造成雙峰分布。
所以,理論結合實踐,實際工藝過程中大都會選擇7°角作為離子注入入射角度。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抑制溝道效應呢?
1.傾斜晶圓(Tilted Wafer)
將晶圓相對于離子束運動方向傾斜一個角度,使離子與晶格發生碰撞,從而減少溝道效應。對于(100)晶向的晶圓,傾斜角度通常為7°。
角度選擇:具體傾斜角度需根據晶向、工藝要求和設備條件綜合確定。例如,深結注入和LDD(輕摻雜漏極)注入的角度要求可能不同。
2.氧化層(Screen Oxide)
在晶圓表面覆蓋一層薄的氧化層(通常為二氧化硅),用于散射和阻擋部分離子,從而減少溝道效應。
3.預非晶化(Pre-Amorphous Implantation)
在主要注入之前,先注入少量高能量離子(如Ge),使晶圓表面形成非晶化層。非晶化層可以破壞晶格結構,從而減少溝道效應。
Reference:
1. 半導體器件物理與工藝.
來源:十二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