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4-15 19:58
一、常規控制菌檢查的核心邏輯是排除
藥典明確要求非無菌藥品的控制菌檢查需達到藥典規定的水平。
序號 |
控制菌項目 |
藥典規定的分類水平 |
1 |
耐膽鹽革蘭氏陰性菌 |
/ |
2 |
大腸埃希菌 |
種 |
3 |
沙門菌 |
屬 |
4 |
銅綠假單胞菌 |
種 |
5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種 |
6 |
梭菌 |
屬 |
7 |
白色念珠菌 |
種 |
8 |
洋蔥伯克霍爾德菌群
(Bcc) |
“復合群” |
說明:1—6來自于《中國藥典分析檢測技術指南》2017年版,7白色念珠菌問題見置頂留言,參考分類學等級從高到低為:域 > 界 > 門 > 綱 > 目 > 科 > 屬 > 種。而“復合群”介于屬和種之間。
實際操作中,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如麥康凱瓊脂、甘露醇氯化鈉瓊脂)的選擇性及指示特性和關鍵生化反應(如氧化酶、凝固酶試驗)快速篩選目標菌,若菌落形態、生化特征不符合控制菌標準,則直接排除,無需進一步鑒定。
示例: 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查中,若甘露醇氯化鈉瓊脂上菌落未顯黃色或血漿凝固酶試驗陰性,即可判定非目標菌。
革蘭氏染色(區分陽性陰性)和顯微鏡觀察(區分桿菌球菌等)也可以用于排除。
示例:前文藥典告訴你:菌落鑒定是正經鑒定不?就有人留言:Bcc選擇性培養基上的菌如果革蘭氏染色是陽性,就沒有進一步鑒定的必要了。這個思路也可以參考一下。
二、溯源調查的深度與角色差異
1. 生產企業:通常關注污染源的快速定位,定位可以有粗有細。
粗定位(表型鑒定為主)的適用場景
目標:快速鎖定污染大類(如革蘭陽性球菌、芽孢桿菌屬),縮小排查范圍
技術手段:菌落形態(顏色、邊緣、隆起度)、革蘭氏染色、關鍵生化試驗(氧化酶、過氧化氫酶);
典型場景:
非關鍵區域(如D級潔凈區)的偶發污染;
非無菌產品的低風險微生物超標(如環境監測中檢出芽孢桿菌屬,但未達到警戒限)。
示例:某口服固體制劑車間檢出革蘭陽性球菌,通過比對人員更衣流程,發現手套破損導致手部微生物污染,無需基因測序即可整改。
細定位(基因型鑒定)的必要性邊界
強制場景:無菌產品陽性結果、培養基灌裝失敗等高風險事件;同一潔凈區重復檢出相同表型微生物(如連續3次檢出洋蔥伯克霍爾德菌);
技術選擇:16S rRNA測序(鑒定至種)、MALDI-TOF質譜(快速種水平鑒定)、全基因組測序(菌株分型);
爭議點:若某次污染已明確為人員操作失誤(如未規范更衣),且微生物表型與人員體表菌群一致,則基因測序可能屬于“過度溯源”
2.監管機構:更強調合規性,關鍵是沒有爭議。
可能會為了追求沒有爭議,直接上高級別的鑒定手段。同時,也有溯源排除實驗室污染的需求。
三、法規與技術的動態調整
1. 技術演進對鑒定的影響
傳統表型鑒定(如生化反應)逐漸向基因型方法過渡。例如,MALDI-TOF質譜和16S rRNA測序因其高準確性,國際上被推薦用于爭議性鑒定。同時中國藥典升版中菌落形態描述的內容大幅減少。
2. 角色驅動的差異化策略
• 生產企業:傾向于成本低、速度快的表型鑒定(如革蘭氏染色、關鍵生化試驗),以滿足日常監控需求。
• 監管機構:在調查中更依賴分子生物學技術(如保守序列測序、全基因組分析),以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法律效力。
結論
2025版藥典的更新進一步強化了基因型鑒定的地位。控制菌檢查的核心是通過選擇性方法排除非目標菌,但陽性結果需嚴格按藥典要求完成鑒定。
生產企業應避免盲目追求“全菌庫、全測序”的技術崇拜,而應根據污染事件的實際影響、微生物特性及工藝脆弱性,選擇匹配的溯源深度。“抓大放小”的策略才符合藥典風險管控精神。
來源:蒲公英Our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