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6-25 20:35
氣腹機用于腹腔內窺鏡手術中的氣腹建立和維持,屬于手術室、急救室、診療室設備及器具。
一、氣腹機的結構和組成及工作原理
1.結構和組成
氣腹機由主機(減壓閥、電磁閥、氣壓傳感器、流量傳感器、過濾器、電源、顯示裝置)及附件(進氣管、氣腹管、過濾器)組成。其主機外形結構見圖1。圖2到圖4為氣腹機附件。
圖1. 產品主機
圖2. 進氣管(要能耐受一定的壓力)
圖3. 常用過濾器種類
圖4. 氣腹管
2.工作原理/作用機理
利用氣腹機可以向腹腔內灌注醫用CO2氣體,用氣體將腹壁與腹腔內臟器隔開,形成手術操作和視野空間。
二、氣腹肌的研發實驗要求
1.性能研究
應當給出產品性能研究資料以及產品技術要求的研究和編制說明,包括功能性、安全性指標以及與質量控制相關的其他指標的確定依據,所采用的標準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論基礎。如:氣壓、流量等主要性能要求按YY 0843—2011中相關要求確定,并明確具體的性能指標制定理由。
2.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
氣腹機產品組成中如含有預期與使用者或患者接觸的部件,本章節適用。
應描述氣腹機產品與人體接觸部件的材料,以及在使用過程中與皮膚組織接觸的性質和時間,參照《關于印發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和審評指南的通知》(國食藥監械〔2007〕345號)、GB/T 16886.1—2011的要求對其進行生物相容性評價。
3.滅菌/消毒工藝研究
氣腹機屬于終端用戶滅菌/消毒產品,可重復使用氣體過濾器的滅菌應根據YY 0843—2011標準的要求確定。
4.產品有效期和包裝研究
(1)對于氣腹機運行工況來說,決定其產品有效期主要應從機械運動部件、電磁閥、電子部件的使用壽命或材料的老化周期進行判斷。
(2)包裝標識內容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YY 0843—2011、GB/T 191—2008、YY 0466.1—2009的要求。
5.軟件研究
氣腹機若含有軟件,需給出一份單獨的醫療器械軟件描述文檔,包括基本信息、實現過程和核心算法三部分內容,詳盡程度取決于醫療器械軟件的安全性級別和復雜程度。同時,應當出具關于軟件版本命名規則的聲明,明確軟件版本的全部字段及字段含義,確定軟件的完整版本和發行所用的標識版本。評價方法參照《醫療器械軟件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5第50號)。
注:軟件安全級別按照YY/T 0664—2008《醫療器械軟件 軟件生存周期過程》進行判定,氣腹機產品軟件安全級別一般為B級,若該產品軟件的核心算法為全新算法,應在公認成熟算法基礎上給出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驗證資料。
6.性能指標
1)接口規格
氣腹機與外氣源連接的進氣接口形式及連接螺紋應符合GB/T 15383—2011的要求。
2)氣壓
2.1設定氣壓的調節范圍
應給出設置氣壓的調節范圍,該調節范圍應包含1999.5Pa(15mmHg),并應與氣腹機設置氣壓的實際調節范圍一致。
2.2氣壓預置的準確性
氣壓設置的允差為±266.6Pa(2mmHg)。
2.3氣壓顯示的準確性
氣壓顯示的允差為±266.6Pa(2mmHg)。
2.4過壓提示功能
氣腹機應具有過壓提示功能。注冊申請人應給出過壓提示的提示氣壓差的標稱值,允差±266.6Pa(2mmHg)。
2.5過壓釋放功能
氣腹機應具有過壓釋放功能。應給出過壓釋放時間的標稱值,實測值應不大于標稱值。
2.6欠壓補充時間
應給出欠壓補充時間的標稱值,實測值應不大于標稱值。
3)流量
3.1流量設置的調節范圍
如果氣腹機的設置流量可以調節,應給出設置流量的調節范圍,并應與氣腹機設置流量的實際調節范圍相一致。
3.2流量設置的準確性
當設置流量≤10L/min(0.6m3/h)時,流量設置的允差為±2L/min(0.12m3/h);當設置流量>10L/min(0.6m3/h)時,流量設置的允差為±20%。
3.3流量顯示的準確性
當實際流量≤10L/min(0.6m3/h)時,流量顯示的允差為±2L/min(0.12m3/h);當實際流量>10L/min(0.6m3/h)時,流量顯示的允差為±20%。
4)顯示耗氣量的準確性
顯示耗氣量的允差為±20%。
5)氣體過濾器的要求
5.1過濾性能
氣腹機的構成中應包含氣體過濾器,無論該過濾器是分離式的或者一體式的,其過濾部分對氣體中0.5μm及以上微粒的濾除率應不小于90%。
5.2滅菌耐受性
若該氣體過濾器可重復使用,應能耐受說明書中規定的滅菌過程,并保持性能。
6)持久性
氣腹機在持久性試驗后應仍符合2、3的要求。
7)環境條件(或在研究資料中給出環境條件研究資料)
應符合GB/T 14710—2009中氣候環境Ⅱ組和機械環境Ⅱ組的要求。
8)電氣安全
應符合GB 9706.1—2007和GB 9706.19—2000的要求。
9)電磁兼容要求
電磁兼容性應符合YY 0505—2012的要求。
三、相關標準
表1 相關標準
GB/T 191—2008 |
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
GB 9706.1—2007 |
醫用電氣設備 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
GB 9706.19—2000 |
醫用電氣設備 第2部分:內窺鏡設備安全專用要求 |
GB/T 14710—2009 |
醫用電氣設備環境要求及試驗方法 |
GB/T 16886.1—2011 |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 |
GB/T 16886.5—2003 |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5部分:體外細胞毒性 |
GB/T 16886.10—2005 |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0部分:刺激與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 |
GB/T 16886.12—2005 |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2部分:樣品制備與參照樣品 |
YY/T 0466.1—2009 |
醫療器械 用于醫療器械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YY 0505—2012 |
醫用電氣設備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并列標準:電磁兼容 要求和試驗 |
YY 0843—2011 |
醫用內窺鏡 內窺鏡功能供給裝置 氣腹機 |
四、主要風險
氣腹機的風險管理報告應符合YY/T 0316—2016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判斷與產品有關的危險(源)估計和評價相關風險,控制這些風險并監視風險控制的有效性。
表2. 初始事件和環境
通用類別 |
初始時間和環境示例 |
不完整的要求 |
性能要求不符合 測量準確性等不符合要求 說明書未對氣腹機的使用操作方法進行準確的描述與說明 |
制造過程 |
控制程序(包括軟件)修改未經驗證,導致產品的測量誤差不符合要求。 生產過程中關鍵工序控制點未進行檢測,導致部件、整機不合格。 供方的控制不充分:外購件、外協件供方選擇不當,外購件、外協件未進行有效進貨檢驗等。 |
運輸和貯存 |
不適當的包裝 不恰當的環境條件等 |
環境因素 |
過冷、過熱的環境 不適當的能量供應 電磁場等 |
清潔、消毒和滅菌 |
使用者未按要求進行清潔、更換過濾器等 |
處置和廢棄 |
產品使用后處置問題等 |
人為因素 |
設計缺陷引發的使用錯誤等 ——易混淆的或缺少使用說明書 ——不正確的測量和計量 |
失效模式 |
由于老化、磨損和重復使用而導致功能退化/疲勞失效等 |
表3. 危險(源)、可預見的事件序列、危險情況和可能發生的損害之間的關系示例
危險(源) |
可預見的事件序列 |
危險情況 |
可能發生的損害 |
電磁能量 |
在強電磁輻射源邊使用氣腹機測量 |
電磁干擾程序運行/抗干擾電磁配置不當或無配置 |
導致反饋系統測量錯誤、測量結果誤差過大。 |
靜電放電 |
干擾程序運行/接地不良或無接地 |
導致測量結果誤差過大、或數據擦除。 |
|
漏電流 |
產品漏電流超標 |
外殼、可觸及金屬與帶電部分隔離/保護不夠 |
漏電流超出允許值,導致對人身電擊傷害。 |
熱能 |
電子元器件發熱 |
使用環境過熱/電流過大 |
產品損壞。 |
機械能 |
氣腹機摔落、踐踏后使氣腹機外表破損 |
造成氣腹機外殼出現鋒棱 |
被氣腹機劃傷。 |
氣腹機摔落、踐踏后使氣腹機壓力控制系統受損 |
氣腹機輸出異常 |
導致氣腹機無氣輸出或輸出壓力控制異常。 |
|
墜落導致機械部件松動 |
氣腹機內部氣路系統漏氣 |
造成手術室內二氧化碳含量偏高,氣腹機向腹腔供氣不足。 |
|
機體從高處落下、被踐踏 |
液晶顯示屏破碎 |
使顯示屏沒有顯示導致無法進行流量與壓力設定,產品不能正常用工作。 |
|
不正確的測量 |
壓力傳感器損壞 |
輸出氣體壓力失控 |
腹腔內的壓力最高可達低壓減壓閥的輸出壓力(例如40kPa),是出廠預置壓力10倍以上。 |
壓力校準不正確 |
設定壓力與腔內實際壓力超出允許的偏差范圍 |
造成手術時手術區域壓力不足或過高。 |
|
生物學 |
不按要求進行過濾器的更換 |
輸入人體的氣體不能滿足要求 |
造成手術部位感染。 |
操作錯誤 |
氣腹機出氣端所接的氣腹針堵塞或閥門未打開 |
造成充氣緩慢或氣腹機發出過壓報警 |
氣腹無法建立和維持。 |
氣腹機持續采用連接氣腹針供氣的方式 |
造成手術時供氣不足氣腹不穩 |
氣腹無法維持。 |
|
向氣腹機供氣CO2氣體氣壓過高 |
引起氣腹機過壓保護,氣腹機不工作 |
氣腹無法建立。 |
|
氣腹機設定壓力過高 |
手術時患者氣腹腹壓不是適宜的 |
造成患者不適。 |
|
不完整的說明書 |
未對錯誤操作進行說明 |
見“操作錯誤” |
氣腹無法建立或維持,造成手術無法正常開展。 |
不正確的產品貯存條件 |
器件老化,部件壽命降低 |
產品壽命降低,設備故障率提高。 |
來源:嘉峪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