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8年6月,全球監管機構收到一批纈沙坦活性物質中存在N-亞硝基二甲胺(NDMA)的報告,隨后在雷丁替尼、二甲雙胍、利福平等藥物中也檢出了N-亞硝胺雜質。同年成立了“亞硝胺國際戰略小組(NISG)”,2020年底成立了“亞硝胺國際技術工作組(NITWG)”,旨在共享與亞硝胺相關的科學知識和當前對技術安全和質量問題的思考,并在可能的情況下促進成員轄區之間的技術融合。FDA及EMA相繼出臺了N-亞硝胺雜質相關的文件。本文將從N-亞硝胺雜質的控制策略、限度制定、控制方式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 控制策略:
1、對于已上市藥品通常采用三步方法來進行評估和控制亞硝胺雜質。
a)風險評估:上市許可持有人(MAH)進行風險評價,以確定API和/或成品藥是否可能存在亞硝胺風險;
b)確認性檢測:如果發現風險,MAH將接著進行確認性檢測,以確認或排除亞硝胺的存在。MAH應盡快報告結果;
c)如果確認存在亞硝胺,MAH應通過提交變更,實施有效的風險減輕措施。
2、對于暫未申報的品種,首先應進行風險評估,若經評估不會產生亞硝胺雜質,則遞交風險評估報告;若經評估可能會產生亞硝胺雜質,則進行確認性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選擇常規檢測、跳檢或免檢。
二、 限度制定:
1、單個N-亞硝胺雜質限度制定:
a)特定的N-亞硝胺雜質根據官方公布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I)計算限度,如DNMA、NDEA等(詳見表1,數據來源:EMA亞硝胺雜質控制問答);
b)無官方限度,有TD50數據的,根據TD50計算每日可接受攝入量(TD50(mg/kg/day)×50kg/50000)(詳見ICH M7);
c)無官方限度、無TD50數據的,可按亞硝胺類特定的TTC 18ng/天計算;
▲ 表1 特定N-亞硝胺每日可接受攝入量
名稱
|
AI(ng/day)
|
N-亞硝胺二甲胺,NDMA(62-75-9)
|
96.0
|
N-亞硝基二乙胺,NDEA(55-18-5)
|
26.5
|
N-亞硝基乙基異丙胺,EIPNA(16339-04-1)
|
26.5
|
N-亞硝基二異丙胺,DIPNA(601-77-4)
|
26.5
|
N-亞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61445-55-4)
|
96.0
|
1-甲基-4-亞硝基哌嗪,MeNP(16339-07-4)
|
26.5
|
N-亞硝基二正丁胺,NDBA(924-16-3)
|
26.5
|
N-亞硝基-N-甲基苯胺,NMPA(614-00-6)
|
34.3
|
N-亞硝基嗎啉,NMOR(59-89-2)
|
127
|
N-亞硝基伐尼克蘭,NNV
|
37.0
|
N-亞硝基二丙胺,NDPA(621-64-7)
|
26.5
|
N-亞硝基哌甲酯,NMPH(55557-03-4)
|
1300
|
N-亞硝基哌啶(100-75-4)
|
1300
|
N-亞硝基雷沙吉蘭
|
18
|
7-亞硝基-3-(三氟甲基)-5,6,7,8-四氫[1,2,4]三唑-[4,3-a]吡嗪
|
37
|
N-亞硝基-1,2,3,6-四氫吡啶,NTHP(55556-92-8)
|
37
|
N-亞硝基去甲替林
|
8
|
N-甲基-N-亞硝基苯乙胺,NMPEA(13256-11-6)
|
8
|
N-亞硝基達比加群
|
18
|
4-(甲基亞硝基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
|
100
|
N-亞硝基度洛西汀
|
100
|
N-亞硝基氟西汀
|
100
|
N-亞硝基帕羅西汀
|
1300
|
N-亞硝基二苯胺,NDPh(86-30-6)
|
78000
|
N-亞硝基甲芬那酸
|
78000
|
N-亞硝基吡咯烷,NPYR(930-55-2)
|
1700
|
N-亞硝基二乙醇胺,NDELA(1116-54-7)
|
1900
|
2、含有一種以上N-亞硝胺雜質的產品限度制定:
a)N-亞硝胺含量低于其各自限度的10%時,在計算單個或總N-亞硝胺的限度時無需考慮,但工藝和控制設計時應盡可能防止或減少產生N-亞硝胺雜質;
b)從檢出量≥10%限度的N-亞硝胺雜質中選擇最低的限度作為總N-亞硝胺的限度;
c)每種N-亞硝胺雜質的限度設定為其限度的一定百分比,所有百分比之和不超過100%,如某原料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10mg,NDMA、NDEA、NDPA檢出量均大于其限度的10%,按三種雜質單獨的限度為9.6ppm、2.65ppm、2.65ppm,則可設置上述三種雜質的限度分別為4.8ppm(50%)、0.79ppm(30%)、0.53ppm(20%)。此時無需設置總N-亞硝胺限度。
d)單個N-亞硝胺的限度按上文中提到的方案制定,同時制定總雜,所有N-亞硝胺的檢出量與其限度的百分比之和不得超過100%。如上例中,NDMA、NDEA、NDPA實際檢出量分別為4.8ppm(50%)、0.79ppm(30%)、0.53ppm(20%),三者百分比值和不超過100%,符合要求,若NDMA檢出量為5.76ppm(60%),三者百分比之和超過100%,則不符合要求。
3、其他情況:
a)當在治療劑量下API本身具有顯著的致突變性/致染色體斷裂性風險時,控制N-亞硝胺限度應不大于ICH Q3A/B的界定限。
b)適用于ICH S9指南范圍內定義的晚期癌癥的產品,控制N-亞硝胺限度應不大于ICH Q3A/B的界定限。
c)“短于壽命”(LTL)方法只能在與主管當局協商后作為臨時措施考慮,直到可以采取進一步措施將N-亞硝胺雜質減少至以上提到的限度以下。
三、 N-亞硝胺雜質的控制方式:
N-亞硝胺雜質一般或推薦在成品中控制,但如果確定了雜質的來源,也可以采用ICH M7指南中所述的控制方法1-3進行控制。N-亞硝胺雜質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方式:
1、常規檢測;
2、免檢:至少6個中試規模批次或3個生產規模批次的檢測結果均低于限度的10%;
3、跳檢:至少6個中試規模批次或3個生產規模批次的檢測結果均低于限度的30%。
需要注意的是,3種控制方式對分析方法的靈敏度具有不同的要求:
1、常規檢測時,LOQ應≤雜質限度;
2、免檢時,LOQ應≤10%限度;
3、跳檢時,LOQ應≤30%限度。
因此,如果樣品中N-亞硝胺雜質檢出量低于10%限度,想要免檢時,對應的分析方法應有足夠的靈敏度。
四、 總結
N-亞硝胺化合物是一類被ICH M7列為“關注隊列”的雜質,該類化合物存在較高的致癌風險,已成為制藥行業和全球監管機構的關注問題。N-亞硝胺化合物產生原因較多,主要有工藝產生(如在同一工藝步驟使用了能引入仲胺和亞硝化試劑的物料等)、降解產生(如雷尼替丁在高溫下會產生亞硝胺類雜質等)、污染引入(如使用了回收的DMF、鄰二甲苯等)等產生途徑。制藥企業應積極配合監管機構,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消除或減少患者藥品中可接觸的N-亞硝胺雜質的水平,確保上市藥物的持續安全性和質量可控制性。
參考文獻:
1、Dobo KL, Kenyon MO, Dirat O, Engel M, Fleetwood A, Martin M, Mattano S, Musso A, McWilliams JC, Papanikolaou A, Parris P, Whritenour J, Yu S, Kalgutkar AS 2022. Practical and Science-Based Strategy for Establishing Acceptable Intakes for Drug Product N-Nitrosamine Impurities.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35(3):475-489.
2、EMA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holders/applicants on the CHMP Opinion for the Article 5(3) of Regulation (EC) No 726/2004 referral on nitrosamine impurities in human medicinal products.
3、FDA Control of Nitrosamine Impurities in Human Drugs(Guidance for Indu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