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25-03-28 20:43
小編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小伙伴對線性區間、測量區間及可報告區間理解的不是很清晰,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這3個概念。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怎么定義的:
線性區間:使實驗系統的最終分析結果為可接受的線性的濃度范圍,此時非線性誤差應低于允許誤差。(來源:WS/T 408-2012,2,3)核心關注點是檢測濃度與理論濃度的線性關系。
測量區間:在規定條件下,可由給定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以規定的儀器不確定度測量的相同類量的量值的集合。(來源:GB/T 29791.1-2013.3.46)核心關注點是方法學可覆蓋的準確檢測范圍。
可報告區間: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驗證的測量區間。(含樣本預處理后的擴展范圍)核心關注點是實驗室操作下的最終可用范圍。
從范圍大小來講,通常測量區間⊆線性區間⊆可報告區間,一起看下這個圖: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測量區間下限為定量限(LQQ),可報告區間的下限為檢出限(LOD),可報告范圍的上限為測量區間乘以稀釋倍數,由于線性區間只考慮線性偏倚和不精密度檢驗,因此無法確定其位置,大部分情況下限靠近LOD,上限靠近測量區間上限,用虛線表示。另外,可報告區間的下限在本文中定義為檢出限(出自《定量檢測體外診斷試劑分析性能評估注冊審查指導原則》,YY/T 1789.4-2022將可報告區間下限定義為定量限,小編更偏向于檢出限,因此做此定義。)
接下來,我們先看看線性區間建立和驗證的流程。
線性區間建立:
1. 基本要求:明確待評價項目的目標不確定度或允許誤差(偏倚、不精密度)。
2. 試劑要求:不應采用過期試劑或不同批號試劑。
3. 儀器要求:儀器各項性能指標與標稱值相符,不存在明顯的攜帶污染等;應采用適當的校準品對儀器進行校準,確保儀器工作狀態正常。
4. 樣本要求:
樣本基質應與臨床樣本相似,但不可采用含有對測量方法具有明確干擾作用物質的樣本,如溶血、脂血、黃疸等。
宜使用濃度為至少超過預期線性區間上限120%的臨床樣本,以及接近或位于線性區間下限的低濃度樣本。
高濃度樣本的選擇應按照以下優先級進行:
a. 可獲得的天然單人份臨床樣本;
b. 可獲得的混合臨床樣本或在臨床樣本中添加分析物(加入量不超過總體積的10%);
c. 商業質控物/定標物/線性物質。
低濃度樣本的選擇應按照以下優先級進行:
a. 可獲得的天然單人份臨床樣本;
b. 處理過的臨床樣本;
c. 推薦的稀釋液/商業質控物/定標物/線性物質/生理鹽水/水溶液等。
應至少使用1組高低值樣本進行試驗,其中高值樣本應記為H,低值樣本記為L。
5. 實驗過程:
使用等間距或等比例稀釋方法進行樣本制備(如預期測量范圍較寬,但該項目醫學決定水平等重點考核區段較窄時,可采用在特定區段內增加樣本稀釋點縮小樣本間距的方式進行),配制較預期線性范圍更寬的9個以上不濃度的樣本(不包括零濃度樣本)。
每個水平樣本重復檢測3?4次,所有樣本可在一次運行中測量或幾次間隔很短的運行中隨機測量,實驗應在1天內完成。
記錄評價數據:
剔除離群值:使用格拉布斯法(Grubbs)檢驗法或狄克遜(Dixon)檢驗法。
多項式回歸分析:對非線性系數作t檢驗,判斷回歸系數與零是否有顯著性差異。(詳見行標YY/T 1789.4-2022)
判定:一階線性或臨床可接受非線性,且不精密度符合要求,則線性區間建立成功。
線性區間驗證:
總體要求同建立,說幾個差異點:
1. 試劑要求:可選多個批次進行。
2. 樣本要求:配制至少5個不同濃度的樣本,每個樣本至少重復檢測2次。
下面來說說測量區間的建立和驗證流程。
測量區間建立:
1. 使用線性區間建立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數據組的不精密度,如首尾兩端稀釋度不符合要求,則應去除影響不精密度的稀釋度數據后再次判斷。相對偏倚和絕對偏倚的計算分一下兩種情況:
a. 如已知線性樣本的稀釋度時,計算每個稀釋度結果與理論值的相對偏倚或絕對偏倚。
b. 如僅知道各線性樣本的稀釋度時,根據確定的最有擬合方程,將稀釋度作為X代入方程中,計算該稀釋度的預估值,并計算每個稀釋度結果與預估值的相對偏倚或絕對偏倚。
2. 測量區間的確立:若單一稀釋度下的相對偏倚或絕對偏倚不大于待評價項目的目標不確定度或允許誤差,所獲得的量值區間即為該項目的測量區間。如不符合,適當縮小測量區間。
測量區間驗證:
1. 驗證方法同線性區間驗證。
2. 判定:若每一個稀釋度結果的絕對偏倚或相對偏倚均不大于聲稱值,則可確認聲稱的測量區間可接受。
最后來講下可報告區間的建立和驗證流程。
可報告區間建立:
可報告區間的下限是檢出限(在本文中不再對檢出能力的建立進行詳細描述,可觀看小編過往對檢出能力建立文章的描述),可報告區間的上限是測量區間上限乘以最大稀釋倍數。
1. 樣本要求:
樣本基質要求同前線性建立樣本要求。
高值樣本濃度選擇:選擇在測量區間內,但接近測量區間上限的樣本。如無法獲取高值樣本,則可通過向真實樣本中添加純品分析物的方法進行。
高值樣本例數選擇:應至少使用3份測量區間內高值樣本進行試驗。
低值樣本:應選擇經基質效應考核滿足臨床需求的、易于臨床獲取的稀釋液,如制造商商品化配套稀釋液、勝利鹽水或含蛋白的緩沖溶液,亦可選擇經過處理的真實低值樣本作為稀釋液。
2. 實驗過程:
利用選定的稀釋液對3份高值樣本進行不同比例稀釋,宜使用等間距或等比例稀釋方法。
在一次運行中將3份高值樣本及稀釋樣本進行測量,每個水平至少檢測3次。
記錄數據:
3. 可報告區間的確立:以相對偏倚不大于設定偏倚為判定標準,選取3份樣本的相對偏倚均不大于設定偏倚的最大稀釋倍數為方法推薦的最大稀釋倍數,測量區間上限與最大稀釋倍數的乘積為該方法可報告區間的上限。
可報告區間驗證:
1. 總體要求:同建立部分。
2. 樣本要求:選擇至少1份樣本高值樣本,
3. 樣本稀釋倍數:在最大可稀釋倍數處,以及上下至少各選擇一個稀釋度。
4. 驗證方法:對原倍樣本及各稀釋比例樣本各重復測量3次,記錄結果(檢測前后進行質控檢測,質控在控)。計算各稀釋比例的還原濃度與理論濃度的相對偏倚。
5. 可報告區間的確認:以相對偏倚不大于聲稱的給定偏倚所對應的最大稀釋比例為判斷依據,如此比例不小于制造商聲稱的最大可稀釋倍數,則可報告區間上限驗證通過。
來源:體外診斷研發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