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4-03 18:08
故障激發樣品失效分析(是一種通過模擬極端條件或主動引入應力(如高溫、高濕、機械振動、電過應力等)來加速樣品失效的技術手段。其核心目標是主動暴露潛在缺陷,積累故障模式數據,從而優化真實失效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以下是系統性實施方法和關鍵要點:
1. 故障激發設計:針對性應力選擇
環境應力:溫度循環(-40℃~125℃)、高濕度(85%RH)、鹽霧等,激發材料老化、腐蝕、分層。
機械應力:振動、沖擊、彎曲,暴露焊接裂紋、結構疲勞。
電應力:過電壓、電流浪涌、靜電放電(ESD),篩選電路設計缺陷或元器件薄弱點。
組合應力(更貼近實際):如溫度+振動+通電,模擬復雜工況。
示例:某芯片使用打火機電弧發生器對IO管腳進行ESD注入,IV測試發現被故障注入的IO管腳有漏電。
藍色曲線為故障注入前的IV特性曲線,紅色曲線為故障注入后的IV特性曲線
2. 失效形貌數據化:標準化記錄與分類
宏觀形貌:高清照片記錄開裂、燒焦、變形等。
微觀分析:SEM/EDS(掃描電鏡+能譜)分析斷口形貌、元素成分;FIB(聚焦離子束)定位納米級缺陷。
電性能關聯:失效前后的IV曲線、阻抗變化等參數對比。
分類標簽:按失效模式(如開路、短路、參數漂移)、失效部位(IC、焊點、基板)建立數據庫。
示例:對故障激發的樣品進行熱點定位,確認為IO管腳ESD電路部分有異常熱點,通過該定位如后續有類似樣品失效,IV特性和熱點定位形貌基本一致,則大致可判斷是IO管腳有ESD或類ESD能量注入導致。
對芯片進行去層,擬對熱點位置進行缺陷暴露與觀察,因為是ESD注入,因此失效點應該是在poly上,故去層未觀察到明顯異常。
TOP層:未見異常
M7:未見異常
M6:未見異常
M5:未見異常
M4:未見異常
M3:未見異常
M2:未見異常
M1:未見異常
CT層:未見異常
VC測試:鎢燈絲電鏡能力不足且樣品為銅制程樣品,未觀測到有效的VC異常
通過熱點定位圖像盲找發現疑似異常
3. 失效根因分析(RCA)與經驗沉淀
分析流程:無損物性測試→IV測試→樣品制備→熱點定位→去層逐層觀察至CT層→VC測試(用場發射)→缺陷SEM形貌觀察
經驗庫構建:
建立故障模式庫(FMEA模板),關聯應力條件-失效模式-根本原因。
典型案例歸檔。
4. 為真實失效分析提效的關鍵動作
前置對比:將激發失效形貌與現場失效樣品對比,快速鎖定相似模式。
分析流程優化:根據激發結果優先檢測高頻失效部位(如ESD損傷通常在IO管腳ESD電路位置)。
通過系統化的故障激發和形貌積累,可將失效分析周期縮短30%~50%,同時提升分析準確性,最終目標是形成“失效模式庫”。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