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7-12-20 13:26
1、目的與適用范圍
2、儀具與材料技術要求
2.1 真空減壓毛細管黏度計:一組3支毛細管,通常采用美國瀝青學會(Asphalt Institute,即AI式)毛細管,也可采用坎農曼寧式(Cannon-Manning,即CM式)或改進坎培式(Modified Koppers,即MK式)毛細管測定。AI式毛細管的形狀如圖T0620-1所示,型號和尺寸見表T0620-1。
2.2 溫度計:量程50~100℃,分度值0.1℃。
2.3 恒溫水槽:硬玻璃制,其高度需使黏度計置入時,最高一條時間標線在液面下至少為20mm,內設有加熱和溫度自動控制器,能使水溫保持在試驗溫度±0.1℃,并有攪拌器及夾持設備。水槽中不同位置的溫度差不得大于±0.1℃。保持裝置的控溫宜準確至±0.1℃。
圖 T0620-1 真空減壓毛細管黏度計(尺寸單位:mm)
表 T0620-1 真空減壓毛細管黏度計(美國瀝青協會式)尺寸和動力黏度范圍
2.4 真空減壓系統:應能使真空度達到40kPa±66.5kPa(300mmHg±0.5mmHg)的壓力,全部裝置簡要示意如圖T0620-2所示。各連接處不得漏氣,以保證密閉。在開啟毛細管減壓閥進行測定時,應不產生水銀柱降低情況。在開口端連接水銀壓力計,可讀至133Pa(1mmHg)的刻度,用真空泵或吸氣泵抽真空。
圖 T0620-2 真空減壓系統裝置
2.5 秒表:2個,分度值0.1s,總量程15min的誤差不大于±0.05%。
2.6 烘箱:有自動溫度控制器。
2.7 溶劑:三氯乙烯(化學純)等。
2.8 其他:洗液、蒸餾水等。
3、方法與步驟
3.1 準備工作
3.1.1 估計試樣的黏度,根據試樣流經規定體積的時間是否在60s以上,來選擇真空毛細管黏度計的型號。
3.1.2 將真空毛細管黏度計用三氯乙烯等溶劑洗滌干凈。如黏度計沾有油污,可用洗液、蒸餾水等仔細洗滌。洗滌后置烘箱中烘干或用通過棉花的熱空氣吹干。
3.1.3 按規程T0602準備瀝青試樣,將脫水過篩的試樣仔細加熱至充分流動狀態。在加熱時,予以適當攪拌,以保證加熱均勻。然后將試樣傾入另一個便于灌入毛細管的小盛樣器中,數量約為50mL,并用蓋子蓋好。
3.1.4 將水槽加熱,并調節恒溫在60℃±0.1℃范圍之內,溫度計應預先校驗。
3.1.5 將選用的真空毛細管黏度計和試樣烘箱(135℃±5℃)中加熱30min。
3.2 試驗步驟
3.2.1 將加熱的黏度計置一容器中,然后將熱瀝青試樣自裝料管A注入毛細管黏度計,試樣應不至粘在管壁上,并使試樣液面在E標線處±2mm之內。
3.2.2 將裝好試樣的毛細管黏度計放回烘箱(135℃±5.5℃)中,保溫10min±2min,以使試管中試樣產生氣泡逸出。
3.2.3 從烘箱中取出3支毛細管黏度計,在室溫下冷卻2min后,安裝在保持試驗溫度的恒溫水槽中,其位置應使Ⅰ標線在水槽液面以下至少20mm。自烘箱中取出黏度計,至裝好放入恒溫水槽的操作時間應控制在5min之內。
3.2.4 將真空系統與黏度計連接,關閉活塞或閥門。
3.2.5 開動真空泵或抽氣泵,使真空度達到40kPa± 66.5Pa (300mmHg ± 0.5mmHg)。
3.2.6 黏度計在恒溫水槽中保持30min后,打開連接減壓系統閥門,當試樣吸到第一標線同時開動兩個秒表,測定通過連續的一對標線間隔時間,準確至0.1s,記錄第一個超過60s的標線符號及間隔時間。
3.2.7 按此方法對另兩支黏度計做平行試驗。
3.3 試驗結束后,從恒溫水槽中取出毛細管,按下列順序進行清洗:
3.3.1 將毛細管倒置于適當大小的燒杯中,放入預熱至135℃的烘箱中約0.5~1h,使毛細管中的瀝青充分流出,但時間不能太長,以免瀝青烘焦附在管中。
3.3.2 從烘箱中取出燒杯及毛細管,迅速用潔凈棉紗輕輕地把毛細管口周圍的瀝青擦凈。
3.3.3 從試樣管口注入三氯乙烯溶劑,然后用洗耳球對準毛細管上口抽吸,瀝青逐漸被溶解,從毛細管口吸出,進入洗耳球,反復幾次。直接注入的三氯乙烯抽出時為清澈透明為止,最后用蒸餾水洗凈、烘干、收藏備用。
4、計算
瀝青試樣的動力黏度按式(T 0602-1)計算。
η=K×t (T 0602-1)
式中:η—瀝青試樣在測定溫度下的動力黏度(Pa•s);
K—選擇的第一對超過60s的一對標線間的黏度計常數(Pa•s/s);
t—通過第一對超過60s標線的時間間隔(s)。
5、報告
一次試驗的3支黏度計平行試驗結果的誤差應不大于平均值的7%,否則,應重新試驗。符合此要求時,取3支黏度計測定結果的平均值作為瀝青動力黏度的測定值。
6、允許誤差
重復性試驗的允許誤差為平均值的7%,再現性試驗的允許誤差為平均值的10%。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