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免费追剧大全在线观看电视剧,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欧美人 ,日本丰满少妇高潮呻吟

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標準解讀:GB/T 231.1-2018金屬材料布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試驗方法

嘉峪檢測網        2019-04-11 00:07

中國國家標準GB/T 231.1對應于國際標準ISO 6506-1。ISO 6506-1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歸屬于ISO/TC 164金屬力學試驗委員會中的SC3硬度試驗分委員會。在中國的標準化體系中,GB/T 231.1歸屬于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的力學與工藝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 183/SC4)。

 

GB/T 231.1于1962年首次發布,先后經過了1984年、2002年、2009年、2018年共4次修訂,其中2018版于2018年5月14日發布,2019年2月1日開始實施。

 

新版標準GB/T 231.1-2018(以下簡稱新標準)是在舊版標準GB/T 231.1-2009(以下簡稱舊標準)的基礎上,根據ISO 6506-1:2014的技術內容修訂的,屬于修改采用ISO 6506-1:2014。 新標準的結構和技術內容與ISO 6506-1:2014的基本一致,新標準的技術內容全面反映了ISO 6506-1:2014的最新變化。

 

GB/T 231.1新舊版本之間有重要的技術性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引言、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原理、試驗設備、試樣、試驗程序、試驗報告、附錄B等。雖然在新標準的前言中對技術性修改內容作了描述,但是還不夠全面和詳盡。為此,筆者根據新發布的標準文本,詳細介紹了新舊標準之間的技術性差異,對修改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解析,并對修改的原因和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期為深入理解和正確執行新標準提供參考。

 

為了深入分析新標準的修改內容,本文沒有對新標準的所有技術內容進行全面的介紹,甚至沒有觸及標準未修改部分。 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新標準,建議結合新舊標準文本閱讀本文。

 

新標準的主要修改內容

 

1 引言

新標準刪除了舊標準的引言部分。由于舊標準已經執行了近10a(年),舊標準的上述規定已經被人們所熟知,成為常識,因此這種提示性規定已無必要。

 

2 范圍

(1)  新標準刪除了舊標準中的如下內容:“本部分規定的布氏硬度試驗范圍上限為650HBW。”根據新標準第7.4款的規定,壓痕直徑與球直徑的比值d/D允許超出0.24~0.6的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測得的硬度值上限可能會超過650HBW,所以在新標準中不再作上述限制。

(2)  新標準增加了如下內容:“本部分適用于固定式布氏硬度計和便攜式布氏硬度計。”以前的布氏硬度試驗標準并沒有規定適用于便攜式布氏硬度計,但是隨著近年來便攜式布氏硬度計制造技術的進步以及應用范圍的擴大,便攜式布氏硬度計獲得了廣泛重視,相應的標準化體系也已經建立,并且已經可以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因此,在新標準中將標準的適用范圍擴展到便攜式布氏硬度計。

(3)  新標準修改了如下內容。舊標準規定:“特殊材料或產品的布氏硬度試驗,應在相關標準中規定。”新標準修改為:“特殊材料或產品的布氏硬度試驗,可參考GB/T 9097和本部分。”舊標準并沒有說明所謂的特殊材料或產品以及相關標準是什么,這項規定有些模糊;而新標準明確了相關標準是什么,并且通過規范性引用文件可以知道特殊材料或產品是什么,從而解決了舊標準中存在的描述不明確、不具體的問題。

 

3 規范性引用文件

(1)新標準增加了如下引用標準:“GB/T 9097燒結金屬(不包括硬質合金)表觀硬度和顯微硬度的測定”。

(2)新標準還增加了如下引用標準:“JJG 150金屬布氏硬度計”。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修改,在硬度試驗系列國家標準中首次與由另一國家部門歸口管理的標準———“國家計量檢定規程”建立了聯系。這一修改對相關標準的執行具有重要意義,解決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相關標準多頭管理、相互缺乏配合、標準執行難的問題。

 

4 原理

舊標準將試驗用球稱為“硬質合金球”;新標準改變了試驗用球的名稱,將其稱為“碳化鎢合金球”。按照舊標準的規定,試驗用球的材料是硬質合金,而硬質合金并不是一種具體材料,只是一類燒結金屬材料的總稱,只根據這一名稱并不能確切知道試驗用球的材料究竟是哪一種具體的硬質合金,還需要根據關聯標準GB/T 231.2中對試驗用球材料成分的描述,才可以知道這是一種碳化鎢合金。按照新標準,只需要根據試驗用球的名稱,就可以知道試驗用球的具體材料。“碳化鎢合金球”相比“硬質合金球”更確切、更具體,因此這一修改是新標準的一個進步之處。

 

5 試驗設備

舊標準規定:硬度計、壓頭和壓痕測量裝置都應符合GB/T 231.2的規定。新標準規定:硬度計、壓頭和壓痕測量裝置都應符合GB/T 231.2或JJG 150的規定。

 

新標準的這一修改非常重要。在以前的各種硬度試驗標準中(GB/T 4341-2014除外,這一標準有特殊情況),都規定所使用的試驗設備,應符合標準的第2部分“硬度計的檢驗與校準”的規定。新標準是在各種硬度試驗標準中,首次規定試驗設備除了符合標準的第2部分“硬度計的檢驗與校準”要求之外,也可以符合相應的“國家計量檢定規程JJG”要求,二者取其一即可。這一修改解決了中國標準化工作中長期存在的一個難題,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的標準化工作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同一個系列的標準由多個部門管理,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缺乏相互配合,相關的標委會各自為政,缺乏相互聯系,有些標準甚至難以執行。例如,在舊標準的執行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尷尬局面。舊標準規定,試驗設備應符合GB/T 231.2的規定。但是,對于取得ISO 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以及需要執行美國ASTM標準的軍工企業,僅僅符合GB/T 231.2的規定并不能證明硬度計是合格的,甚至不允許使用。因為按照ISO 9001質量體系文件以及ASTM E10的要求,硬度計作為一種計量器具,必須通過技術監督部門的檢驗,取得檢定證書或校準證書,有了這個證書,硬度計才算是合格的,才允許使用,而技術監督部門執行的是國家計量檢定規程JJG 150。這樣就造成舊標準第5款難以執行的局面。修訂后這個問題解決了,新標準將JJG 150作為規范性引用文件,要求試驗設備“應符合GB/T 231.2或JJG 150”的規定。這樣新標準的第5款就可以執行了,這一修改也為其他硬度試驗標準的修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先例。

JJG 150目前的有效版本是JJG 150-2005。新版JJG 150已于2017年通過審定,預計2019年公告并實施。

 

6 試樣

關于試樣表面,舊標準規定:“試樣表面應能保證壓痕直徑的精確測量,建議表面粗糙度參數Ra不大于1.6μm。”新標準刪除了“建議表面粗糙度參數Ra不大于1.6μm”的規定。這一修改是新標準的又一個進步之處,國際標準早已取消了對試樣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而上一版國標只是一個過渡。因為要將試樣表面打磨到Ra≤1.6μm 并不容易,會很費時。不區分試驗場合和球的大小,統一建議試樣表面粗糙度Ra≤1.6μm是不妥當的,也難以執行。布氏硬度檢測實踐表明,在使用5mm及10mm球時,要達到GB/T 231.2規定的測試精度,并不需要將試樣表面打磨到Ra≤1.6μm 這種程度。特別是在生產現場檢測實際工件時,通常關心的是如何快速判定工件硬度是否合格,并沒有時間過分仔細地打磨工件,在這種場合,檢測效率很重要,將工件表面打磨到Ra≤1.6μm,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所以,只要確認“試樣表面能保證壓痕直徑的精確測量”已足夠,試樣表面究竟打磨到什么程度應由操作者視實際情況自行決定。這樣的要求才是科學的,可執行的,可見修改后的標準可操作性更強。

 

7 試驗程序

 

1)關于試驗前的日常檢查

舊標準在5.3款中以注的形式引出了附錄A:“附錄A給出了使用者對硬度計進行日常檢查的方法。”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新標準在7.2款中引出了附錄B(相當于舊標準的附錄A):“試驗前應按照附錄B核查硬度計的狀態。”附錄B改為規范性附錄。這是本次標準修訂中的一項重要修改。按照舊標準,對硬度計進行日常檢查不是強制性要求,硬度計可以開機之后立刻使用。新標準則要求硬度計在試驗前應使用標準硬度塊檢查儀器是否處于良好狀態,然后才能決定是否可以使用。這樣就可避免因硬度計不在良好狀態而得到錯誤的測試結果。這項規定,可保證硬度計處于良好狀態,從而得到可靠的測試結果。

 

2)關于試驗力和力與球直徑平方比率的選擇

新標準將舊標準中的如下內容由“注”提升到標準正文中:“如果有特殊協議,也可采用其他試驗力和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 

按照這一規定,在有特殊協議的條件下,試驗力F和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0.102F/D2(其中D為球直徑)都可以超出新標準中表2規定的范圍。例如:試驗力可以是29420N(3000kgf),也可以是19610N(2000kgf),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0.102F/D2可以是30 N· mm-2,也可以是20N·mm-2。這一規定突破了一直以來對布氏硬度試驗條件的認知。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使用普通硬度計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因為在普通硬度計上試驗條件是預先設計好并固化在儀器中的,試驗力F和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0.102F/D2都會在新標準表2規定的范圍內。但是,有些非普通硬度計就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例如,目前已被廣泛使用的、用于代替錘擊式硬度計的剪銷式布氏硬度計,其試驗力是15490N(1580kgf),球直徑是7.26mm,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0.102F/D2是30N·mm-2,這種硬度計試驗力和球直徑都不在表2規定的范圍內,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在表2規定的范圍內。使用這種硬度計時,試驗力、球直徑及力與球直徑平方的比率,應在試驗報告中注明。新標準將這一條列入標準正文中,也是強調對這種情況的認可。

 

3)關于壓痕直徑的允許范圍

舊標準規定:“試驗力的選擇應保證壓痕直徑在0.24D~0.6D之間。”新標準增加了如下內容:“如果壓痕直徑超出上述區間,應在試驗報告中注明壓痕直徑與壓頭直徑的比值d/D。” 

新標準的這一規定,再次突破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布氏硬度試驗規則的認知。按照舊標準的規定,壓痕直徑必須在0.24D~0.6D,否則就應改變試驗力,這一點也是當球直徑確定之后選擇試驗力的原則。為什么壓痕直徑d要求在0.24D~0.6D呢,美國標準ASTM E10回答了這個問題。ASTM E10指出:當d<0.24D時,容易損壞壓頭,并且壓痕的精確測量會存在困難;當d>0.6D時,硬度測試的靈敏度會降低。但是按照新標準,允許壓痕直徑超出0.24D ~0.6D這一范圍。這一規定增加了布氏硬度試驗的靈活性,也可適應特殊情況下的特殊需求。按照上述規定,布氏硬度試驗的上限值可能會突破舊標準規定的650HBW。因此,在新標準的“范圍”部分刪除了關于“布氏硬度試驗范圍的上限為650HBW”的規定。

 

4)關于試驗循環時間

 

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規定的試驗循環時間范圍沒有變化,只是表達形式不同。新規定采用了一種非對稱的表達形式,在原有規定范圍內,推薦采用較長的時間。推薦采用較長的試驗循環時間可能基于如下考慮:由于材料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屬材料。在某些材料上,產生一個具有穩定尺寸的壓痕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為了在各種不同材料上都能得到一個穩定的試驗結果,故新標準作出了上述修改。

 

5)關于壓痕直徑的測量

 

(1)壓痕測量裝置

 

舊標準在標準正文中只規定了手動測量壓痕的方法,對于自動測量壓痕的裝置,只是以小注的方式簡單提及。新標準在正文中規定:“壓痕直徑的光學測量既可采用手動也可采用自動測量系統。”

新標準的這一修改,順應了在硬度計制造領域壓痕自動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來,國內壓痕自動測量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相應的圖像處理技術日臻成熟。幾年前的壓痕自動測量系統還不是完全自動化的,還需要人工輔助,在電腦顯示屏上仔細移動兩條測量線,使其與壓痕圓相切,之后才能得到壓痕直徑和布氏硬度值。目前的新技術,可以實現完全的壓痕自動識別以及自動測量。只要將測量頭放到試樣上,按一個鍵,就能立刻在顯示屏上得到壓痕的圖像、壓痕直徑和布氏硬度值。這種新技術對壓痕的識別能力也非常強,無論是拋光、磨床加工、車床加工、銑床加工、手工角磨機打磨,還是砂輪打磨的試樣,即使是較粗糙的表面,只要是人眼能識別的壓痕,包括不完整的壓痕,設備都可以實現自動識別。最近幾年,壓痕自動測量系統在國內的使用量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長。 

壓痕自動測量系統相比手動測量裝置,可以給使用者帶來許多明顯的益處。首先,效率大大提高,幾秒鐘即可完成壓痕測量,無需像手動測量那樣進行諸如對準零線、仔細觀察、移動并對準測量線、記錄測量值、查表等復雜操作。其次,這種自動測量技術可以得到完全客觀的測量結果。對于同一壓痕,無論由誰、在什么時間測量,都會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再次,壓痕自動測量系統可以避免在大批量檢測時,因人眼疲勞造成的視力損害和錯檢漏檢。這種自動測量系統的缺點是目前價格較高。目前國內外都存在一個趨勢,壓痕自動測量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漸取代手動的讀數顯微鏡。隨著電子技術及圖像處理技術的快速進步,壓痕自動測量系統會向小型化、無線化、一體化和不再依賴計算機的方向發展,其制造成本和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將會更有利于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普及。

 

(2)視場照明

新標準增加了如下關于視場照明的規定:“光學測量裝置的視場應均勻照明,照明條件應與硬度計直接校準、間接校準和日常檢查一致。”在舊標準中沒有關于視場照明的規定。因此,以前除了少數有條件的實驗室可以使用有視場照明的工具顯微鏡之外,大多數場合都在使用硬度計隨機配備的無照明的讀數顯微鏡。在這種情況下,視場照明主要依靠自然光,而自然光存在光照不足、光照條件不穩定及讀數困難等問題。因此,在不同的場合及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壓痕的測量結果會有所不同。在新標準執行之后,這種無視場照明的讀數顯微鏡就不符合標準要求了。

 

近年來國內開始出現有均勻視場照明的讀數顯微鏡,這在相應的專利里也可以看到。在新標準執行之后,會有許多無視場照明的讀數顯微鏡需要更換,而所有的壓痕自動測量系統都有良好的視場照明。

 

對于有視場照明的光學測量裝置,使用者應經常檢查其照明條件是否發生變化。目前大多數光學測量裝置的發光元件都是采用一定數量的LED 發光管,當一個LED管發生損壞時,照明條件可能沒有明顯變化,但當多個LED管發生損壞時,照明條件就有可能發生變化,可能會影響測量精度。因此應注意檢查發光元件是否發生損壞,如有損壞應及時聯系生產廠家維修。當然,設計良好的測量裝置的發光元件并不容易損壞。

 

(3)壓痕平均直徑的計算

對于手動光學測量裝置,新、舊標準都規定,要“測量每個壓痕相互垂直方向的兩個直徑,用兩個直徑的平均值計算布氏硬度。”新標準還規定,“對于自動測量系統,允許按照其他經過驗證的算法計算平均直徑。這些算法包括: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測量壓痕投影面積。”

 

手動光學測量裝置一次測量只能測出一個壓痕直徑,對于不夠圓的壓痕,只測量一個直徑會帶來較大誤差。如果測量兩個相互垂直的直徑,取其平均值,就可以大大減小這種誤差,從而保證硬度測試的       精度。所以標準要作出上述規定。

 

對于自動光學測量裝置,可以不必通過測量兩個相互垂直的壓痕直徑來獲得平均壓痕直徑。新標準允許自動光學測量裝置采用其他方法獲得平均壓痕直徑。目前的壓痕自動測量裝置,都采用了圖像處理技術,但是獲得壓痕平均直徑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先測出無數個壓痕直徑,再算出其平均值;更多的是通過找出壓痕圖片上黑區(壓痕部分)與白區(試樣表面)的界線獲得一個壓痕的平均圓,通過計算平均圓的面積得到布氏硬度值,并算出壓痕的平均直徑;還有采用其他方法的。正如新標準規定的,具體采用什么計算方法不限,只要可以通過驗證被證明其測量結果是準確的即可。

 

6、關于硬度值的數值修約

舊標準中沒有規定硬度值的有效數字。新標準規定,由公式計算得到的布氏硬度值應將計算結果修約到3位有效數字。眾所周知,由“GB/T 231.4硬度值表”查到的硬度值都是3位數字。新標準進一步明確,以后無論是計算還是查表得到的布氏硬度值,統一用3位有效數字表示。

 

新標準的主要修改內容

 

1、試驗報告

 

(1)新標準增加了應注明“試驗日期”的規定。

 

(2)新標準增加了“如果壓痕直徑與壓頭直徑的比率不在0.24~0.6之間”應注明的規定。這條規定與標準中第7.4款的內容相對應。

 

(3)新標準增加了如下規定:“當轉換成另一硬度標尺的硬度值時,轉換標準應注明”。這條規定的內容與ISO 6506-1:2014的英文版相比出現了翻譯上的錯誤,按照原文,應譯為“當轉換成其他硬度標尺時,應注明轉換的依據和方法”。

 

這一修改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硬度換算后直接使用換算值,不說明來源的問題。

 

盡管關于硬度換算的國際標準ISO 18265和美國標準ASTM E140已經發布了幾十年,但是被引入中國,轉化為中國標準卻是最近兩年的事情。由于標準化工作的滯后,在硬度換算原則、換算得到的硬度值如何使用、硬度換算值如何標記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的規定,試驗人員在進行硬度換算、使用硬度換算值和標記硬度換算值方面都比較隨意。常常不區分直接測量值和換算值,不交待這一硬度換算值是用什么硬度計測試的,根據什么標準換算得到的。其實,采用不同的其他硬度計,采用本應廢止的、陳舊的換算標準和采用由國際標準轉化來的新的、缺乏國際互認的換算標準,換算結果之間所包含的誤差和可置信程度會有很大差別,硬度換算值與由布氏硬度計直接測試得到的布氏硬度值相比,會有較大的偏差。

 

如果不注明硬度值的來源,不區分直接測量值和硬度換算值,不區分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初始硬度值,不區分用什么換算標準得到的換算關系,就會使數據使用者產生誤判,或造成質量糾紛。目前,在公開媒體上幾乎看不到完全正確的對硬度換算值的標記。究竟如何標記硬度換算結果呢,GB/T 33362-2016«金屬材料硬度值的換算»給出了標準答案。 GB/T 33362-2016規定:“應以清楚的方式報告換算結果,說明測量初始硬度值的方法,此外還應指明使用的本標準的相關附錄或表。”舉例說明如下:使用布氏硬度計測試調質鋼的硬度,測試結果是395HBW,根據GB/T 33362-2016中的表B2,換算成維氏硬度值為400HV,則換算結果應標記為“GB/T 33362-400HV-B2-HBW”。其中,第1項表示采用的換算標準,第2項表示硬度換算值,第3項表示所使用的換算表,最后一項表示測試初始硬度值所使用的硬度試驗方法。這樣的表達方式才是規范的。

 

2、附錄B

 

新標準對“附錄B(規范性附錄)使用者對硬度計的日常檢查”作了如下修改。

 

關于“規范性附錄”

 

在舊標準中,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是資料性附錄。在新標準中,將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改為規范性附錄。

 

所謂資料性附錄只是用于參考,可以不執行,所以在標準正文中沒有被引用。所謂規范性附錄是必須執行的,通常在標準正文中被引用。新標準的第7.2款規定:“試驗前應按照附錄B核查硬度計的狀態。”

 

關于附錄順序

 

在舊標準中,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是“附錄A”。在新標準中,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改為“附錄B”。

 

在新標準中,安排附錄先后順序的依據是其在標準正文中出現的順序。“試樣最小厚度與壓痕平均直徑的關系”出現在標準正文的第6.3款,“使用者對硬度計的日常檢查”出現在標準正文的第7.2款,所以前者為附錄A,后者為附錄B。

 

關于合格判定

 

舊標準中硬度計日常檢查的合格標準為:“測量的硬度(平均)值與標準硬度塊標準值的差值在GB/T 231.2中給出的允許誤差之內。”新標準中硬度計日常檢查的合格標準為:“測量的硬度(平均)值與標準硬度塊標準值的差值在GB/T 231.2-2012中表2和表3給出的允許誤差之內。”

 

新、舊標準的不同之處在于舊標準沒有指出應符合標準的具體條文,新標準則指出了應符合標準的具體條文。

 

關于“表3”

 

這是一個疏忽。新標準規定的硬度計日常檢查的合格標準為:“測量的硬度(平均)值與標準硬度塊標準值的差值在GB/T 231.2-2012中表2和表3給出的允許誤差之內。”經查找,GB/T 231.2-2012中的表2給出了允許誤差范圍,而表3是關于“硬度計直接檢驗周期”的,與“允許誤差”無關,顯然這里出了差錯。

 

出現差錯的根本原因還是如前文所述,即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同一個系列的標準由多個不同的部門管理,不同部門之間缺乏相互配合。

 

GB/T 231是一項標準,這項標準分成4個部分。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其他多數國家中,這4部分標準是由同一個部門(或單位)負責管理的。如果要修訂,通常會同時修訂;而在我國,這4部分標準歸兩個部門的兩個不同的標委會管理,這兩個標委會之間缺乏協調,各自的立項審批程序和所需時間又大不相同,導致4項子標準并不能同步修訂。由于4部分關聯標準不能同時修訂,所以導致了該差錯。

 

實際情況是,GB/T 231.1-2018是根據ISO 6506-1:2014修訂的,兩者的結構和技術內容基本一致。其中,GB/T 231.1-2018和ISO 6506-1:2014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中有關于“表2和表3”的規定,亦基本相同,只是ISO 6506-1:2014規定要符合“ISO 6506-2:2014的表2和表3”,而GB/T 231.1-2018規定要符合“GB/T 231.2-2012的表2和表3”。

 

問題在于,GB/T 231.2-2012是根據ISO 6506-2:2005修訂的,在ISO 6506-2:2005中不存在這個規定了允許誤差的“表3”。ISO 6506-2:2014中才有了這個“表3”,將來修訂后的新版GB/T 231.2中也一定會有這個“表3”,只是兩項標準的修訂不同步,新版的GB/T 231.2還未修訂,所以目前還沒有這個“表3”。 這樣,新標準的執行就出了問題。

 

所謂“疏忽”在于,GB/T 231.2-2012中并不存在這個“表3”,新標準中不應該引用GB/T 231.2-2012,顯然這是一個差錯。但是,這又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即使沒有差錯,在這里究竟應該引用GB/T 231.2的哪一個版本,也不好確定。

 

關于“超差”的處理

 

舊標準規定:“如果超出,應立即進行間接檢驗。”新標準規定:“如果超出,應檢查壓頭、試臺和硬度計的狀態是否良好后再重復試驗。如果硬度計仍舊超差,應按照GB/T 231.2進行校準(即按GB/T 231.2進行間接檢驗)。”

 

執行間接檢驗(應該叫作間接校準)并不容易。嚴格地講,按照GB/T 231.2-2012的規定,“應針對每一試驗力和所使用的每種規格的球對硬度計進行檢驗”。“對每一試驗力”,應從高、中、低3個硬度范圍中“至少選取2塊標準塊”,“應在每一標準塊上均勻分布地壓出5個壓痕,并對其進行測量”,然后算出5個壓痕的平均直徑,再算出示值重復性r、示值相對重復性rrel、示值誤差E、示值相對誤差Erel,最后再將rrel和Erel與GB/T 231.2表2中的允許誤差相比較,確定是否超差。這種間接檢驗的操作很復雜。正因為如此,間接檢驗不經常執行,一般只用于對硬度計的周期檢驗,檢驗周期通常為12個月。只有當對硬度計的日常檢查不通過時才可執行附加的間接檢驗。顯然,更好的方法是:當日常檢查超差后,首先應查找超差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用錯了壓頭,壓頭損壞,壓頭松動;用錯了標尺,硬度塊與所用標尺不符;測量臺有異物;硬度計狀態不對等),查找原因后再重復試驗,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并且重復試驗之后仍然存在超差時,再啟動對硬度計的間接檢驗,這樣的規定才更妥當。新標準正是這樣規定的,從這也可以看到新標準的進步之處。

 

關于對壓痕測量裝置的間接檢驗

 

舊標準規定:“日常檢查之前,(對于每個范圍/標尺和硬度水平)應使用依照GB/T 231.3標定過的標準硬度塊上的標準壓痕進行壓痕測量裝置的間接檢驗。壓痕測量值應與標準硬度塊證書上的標準值相差在0.5%以內。如果測量裝置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應采取相應措施。”新標準刪除了上述內容。

 

刪除的原因是:舊標準的這項規定不妥當,難以執行,特別是不適合作為規范性要求。按照GB/T 231.2-2012的規定,間接檢驗是一種定期檢驗,只有到了檢驗周期(通常是12個月),或者硬度計日常檢查超差才可啟動間接檢驗,硬度計如此,壓痕測量裝置也應如此。如果按照舊標準的規定,在每天日常檢查之前,要針對硬度計每個標尺、在每個硬度范圍內的硬度塊上進行壓痕測量裝置的間接檢驗,就會耗費較多的時間。另外,眾所周知,在一臺硬度計的所有標尺中,多數標尺是不常用的,甚至一些標尺可能是永遠不會使用的,要求操作者每天檢驗這些標尺有悖于日常檢查的簡單、省時、易于操作的特點,也有悖于間接檢驗屬于定期檢驗的原則。因此,這樣的規定作為規范性要求是不妥當的,也是難以執行的。

 

結束語

 

新標準GB/T 231.1-2018是在舊版標準GB/T 231.1-2009的基礎上修訂的,新標準刪除或修改了舊標準中一些不適宜的內容,增加了新的規定,解決了一些標準內容描述不清、不易理解、不便執行的問題。修改后的新標準更加完善,更加嚴謹,更便于執行。其中引入國家計量檢定規程JJG 150,規定壓痕測量裝置應具有均勻的視場照明,規定硬度換算值應注明來源,以及將關于日常檢查的附錄由資料性附錄改為規范性附錄等內容都是重要的修改。特別是引入JJG 150,規定試驗前應進行日常檢查,規定應注明硬度換算值的來源等內容,其影響已超出布氏硬度試驗的范圍,具有重要意義。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建議

 

(1)推動關聯標準GB/T 231.2和GB/T 231.3的盡快修訂,并爭取進入快速處理程序,解決與GB/T 231.1-2018的匹配問題。

 

(2)廢止關于硬度換算的舊國標,解決其換算數據不夠可靠、缺乏多國家多實驗室的驗證、缺乏國際互認、與GB/T 33362的換算值不一致等問題。統一執行GB/T 33362硬度換算標準,可以增加數據的可靠性,減小偏差,避免產品驗收時的糾紛。

 

(3)加強對于GB/T 231.1-2018和GB/T 33362-2016等應用面廣、在硬度試驗領域廣受重視的核心標準的宣貫。

 

(4)隨著國家治理體制的改革,改進標準化工作的管理機制,統一管理某一個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在國內,以一個單位對應ISO標準化組織的一個TC委員會,對相關標準統一管理,同步修訂,從而提高標準制修訂效率,強化相關標準的一致性,減少差錯。

 

選自:《理化檢驗—物理分冊》 Vol.55 2019.2

作者:張鳳林,高級工程師,沈陽天星試驗儀器有限公司

分享到:

來源:理化檢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蕉岭县| 上林县| 奉化市| 华安县| 横山县| 昔阳县| 博爱县| 子长县| 定边县| 尉犁县| 诏安县| 新蔡县| 许昌县| 湖州市| 铁力市| 无为县| 平原县| 乐安县| 漳浦县| 五家渠市| 阜平县| 玉屏| 伽师县| 靖边县| 烟台市| 图木舒克市| 息烽县| 双牌县| 太仓市| 任丘市| 班玛县| 汝城县| 普陀区| 德令哈市| 江都市| 深泽县| 丹凤县| 龙川县| 黔东|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