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器具輸入功率項目不合格在各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產品檢測中常有發生,尤其是以電阻絲發熱為加熱原理的電熱器具,比如,常見的電吹風、電暖器、電熱水壺、電熱水器、電飯鍋、電熱毯等產品。筆者曾行文《電熱器具輸入功率項目不合格原因初探》,對造成不合格的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那么,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該如何對電熱器具的輸入功率項目進行監視和測量呢?
本文擬繼續以電阻絲發熱為加熱原理的電熱器具為例,試從設計輸出、供方的選擇、采購、進貨檢驗、過程控制、出廠檢驗等環節,對電熱器具輸入功率項目在生產過程中的監視和測量進行探討。
一、在設計輸出階段,明確發熱元件等功率消耗部件的額定輸入功率及偏差要求
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應通過技術規范等設計輸出文件,對發熱元件等功率消耗部件的額定輸入功率及其偏差要求加以規定,這是后續開展供方選擇、制定采購文件、進貨檢驗的重要依據。
毫無疑問,各部件的功率偏差要求規定的越小,越有利于保證最后裝配的整機產品的輸入功率滿足整機標準的要求,但是這將可能導致部件制造成本的增加。以此,合適的部件輸入功率的偏差要求應基于目前相應部件制造的行業水平、備選的供方質量保證能力、整機產品的市場定位、整機產品的客戶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
二、在分供方的選擇階段,關注供方生產部件產品的過程能力
企業在選擇供方的時候,不僅要關注供方提供的樣品是否合格,還要關注供方是否能夠長期穩定地批量提供滿足要求的產品。
一方面要求供方建立、實施和保持了特定的質量管理體系。比如,要求供方獲得了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要求CCC目錄中的部件獲得了CCC認證;要求非CCC認證中的部件獲得了CVC認證等。
另一方面,可以根據設計輸出文件規定的部件額定輸入功率和偏差要求,關注供方生產部件的過程能力指數。
過程能力指數是指過程能力滿足產品質量標準要求(規格范圍等)的程度。也稱工序能力指數,是指工序在一定時間里,處于控制狀態(穩定狀態)下的實際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說它是工序保證質量的能力。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機器、原材料、工藝方法和生產環境等五個基本質量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也就是產品質量的生產過程。
有好些應用軟件可以直接用于過程能力指數(CPK值)的計算,并判斷工序的過程能力。下表列出的處理原則,可供評價供方時參考。
三、在采購階段,與供方溝通技術要求和驗收方案
在確定好合格供方后,向供方批量采購時,采購文件中應明確相關部件的技術要求和驗收方案,這樣的技術要求和驗收方案還應經過雙方的確認認可。
當然,技術要求和驗收方案中要包含部件的額定輸入功率及偏差要求,甚至可以將過程能力指數在文件中作出規定。
四、進貨檢驗
對于采購回來的部件,應按供需雙方約定的驗收方案對貨物進行驗收。只有經驗收合格的部件才能投入生產。
驗收方案可以是計數的,也可以是計量的。針對額定輸入功率這樣的能以量值表述的檢驗項目,采用計量抽樣驗收方案也是可取的。必要時,還可以過程的能力指數是否符合要求加以驗證。
另外,由于對電阻性發熱元件部件直接進行輸入功率的測量往往不是很方便,需要一定的工裝,測量后處于熱態的元件還需要經過冷卻后才能入庫。所以,很多企業在進貨檢驗時會采取測量發熱元件電阻值的方法來替代直接測量輸入功率值。這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發熱元件正溫度系數的影響,冷態時的電阻值比元件裝作整機中達到熱穩定狀態時的電阻值為小。
對于長期合作后質量表現穩定,質量保證能力比較完善的供方,通過每批抽取三五個樣本進行核查,輔以定期查核供方提供的檢驗報告,必要時核查過程能力指數報告,這也是可取的。
五、過程控制
有些企業自己組織生產發熱元件,這時候需要策劃對發熱元件生產過程的控制。下面擬以電吹風發熱絲繞制為例,談談發熱絲繞制的過程控制。
1、采購合格的電阻絲
電阻絲原材料的質量對繞制后的發熱絲的質量有者直接的影響。應選購線徑偏差小、不圓度小、室溫電阻率穩定、電阻均勻性好的電阻絲。
在選購電阻絲時,有國家標準GB/T 1234-2012《高電阻電熱合金》可供參考。該標準規定了高電阻電熱合金的牌號、訂貨內容、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標志和質量證明書等內容。適用于制造各種電加熱元件和一般電阻元件用拉拔、軋制和鍛造的鎳鉻、鎳鉻鐵和鐵鉻鋁高電阻電熱合金絲材、板帶材、棒材和盤條。制造電阻絲的企業通常應依據該標準組織生產,制定的企業標準原則上不應低于國家標準的要求。
2、選用合適的設備、工裝
對繞制發熱絲的工裝,主要是芯棒尺寸精度也要加以控制;繞制時的轉速均勻穩定;芯棒無明顯振動;絲線拉力適中;設備應有繞制圈數設定功能,并能精確停機。
3、設置適當的檢測環節
在發熱絲繞制過程中,合理設置適當的檢測環節檢測繞制后發熱絲的電阻值。可以考慮的檢測環節有:首件檢驗;過程巡檢;批量抽檢等。應注意的是,在編制檢驗規范,電阻值偏差的確定既要考慮當初設計輸出文件的要求,也要結合實際的過程能力來加以確定,必要時可以對設計輸出文件加以適當的修訂。
六、成品的出廠檢驗和定期檢驗
成品的出廠檢驗可以分為例行檢驗和成品抽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例行檢驗時是否有必要檢測輸入功率的問題。
GB 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 通用要求》的附錄A(資料性附錄)給出了例行檢驗的定義以及例行檢驗項目的建議,具有普遍意義,也是對家用電器例行檢驗的最基本要求。
“例行試驗是打算由制造商在每個器具上進行,該試驗用于監測有可能危及產品安全的生產波動。通常例行試驗是在裝配后的整機上進行,但如果隨后的生產過程不會影響到試驗結果的話,則制造商也可以在生產過程中的適當的階段進行這些試驗。”
建議的例行檢驗項目包括:接地連續性試驗、電氣強度試驗和功能試驗。
功能試驗是指“如果元件的錯接或返修元件會導致產品存在安全隱患,這通過視檢或適當的試驗來檢查器具功能是否正確。”
據此可以知道,標準沒有明確要求對器具的輸入功率項目進行100%的檢驗。
但是,生產過程中器具輸入功率值的波動如果過大,乃至超出標準規定的偏差限值,那是會危及產品安全的。因此,有些企業基于風險的考慮或基于顧客的要求,在成品的例行檢驗過程中增加了輸入功率項目的檢測。
從CCC認證的角度來說,各認證機構發布的家用電器產品認證實施細則基本上都沒有將輸入功率項目列為例行檢驗項目,但都將其列為了定期確認檢驗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實施例行檢驗還是定期確認檢驗,進行輸入功率的測量時,都應關注試驗電壓的波動。
討論試驗電壓波動的控制及其對器具輸入功率的影響篇幅應不算小,并且對其他電器產品的檢測也有一定指導意義,擬作另文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