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7-04-25 16:00
大腸菌群衛生學意義
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的指標菌評價樣品中是否受到糞便的污染。大腸菌群是理想的糞便污染的指標菌,大腸菌群計數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樣品受糞便污染的程度。大腸菌群不是細菌學上分類命名,而是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它們之間的生化特征及血清學反應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認為這群細菌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
標準修訂情況
1984年首次頒布 GB/T 4789.3-84《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測定》。1994、2003、2008、2010和2016分別公布新的版本。
目前GB/T 4789.3-2003這一版本還在繼續使用。GB/T 4789.3-2003的特點:選取1-2個可疑菌落進行染色和復發酵,挑取菌落數偏低,檢驗武斷性較大。3-5%大腸菌群在EMB上可形成不典型菌落。另一方面,形成典型菌落的也未必是大腸菌群。所以,方法對檢驗者經驗要求比較高。
GB 4789.3-2016 變化及解讀
封面
變化:標準刪除了標準的英文名稱
解讀:這是2012年之后的固定做法。
變化:修改了發布單位名稱,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前言
變化:寫的比較明確,替代的各標準以及標準的主要變化都寫了。
沒有寫出來的變化是修改了圖1 大腸菌群MPN計數法檢驗程序和樣品的稀釋方法。
另外以往歷次版本全部被刪掉了,這點與2010版不同。
1 范圍
變化:修改了第二段適用范圍: “本標準第一法適用于大腸菌群含量較低的食品中大腸菌群計數;第二法適用于大腸菌群含量較高的食品中大腸菌群計數”,這里邊所謂的含量較高、較低一般以100CFU作為界限。100CFU以上采用第二法,100CFU以下采用第一法。
2 術語和定義
變化:僅僅是把英文名的首字母大寫了。
存在的問題:
這其中存在的爭議主要是“發酵乳糖產酸產氣”中間不需要頓號。
3 檢驗原理
變化:2016版新增章節。
存在的問題:
3.1 “應用統計學概率論推算出待測樣品中大腸菌群的最大可能數。”這句話有點小問題。建議應該描述為:應用統計學概率推算出待測樣品中大腸菌群的最可能數。定義中MPN為最可能數而不是最大可能數。
3.2 平板計數法的描述不像是解釋檢驗原理,因為這句話看起來僅僅是描述形成典型菌落的原理。
4 設備和材料
存在的問題:
4.6只寫了振蕩器不夠,例如冷凍樣品化凍需要恒溫震蕩水浴,梯度稀釋最好采用旋渦混合儀;
4.10“pH計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試紙”中“精密pH試紙”不太好用,對于有顏色樣品和有顏色的培養基不允許使用“精密pH試紙”來測量pH,因為會受到基質顏色的干擾影響pH判斷。
5 培養基和試劑
變化:將原來每個英文單詞大寫的首字母,改成了小寫。
解讀:這才符合英文的習慣用法。
變化:5.6、5.7分別刪除了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前面的“無菌”兩個字。
解讀:高壓滅菌過程會導致鹽酸揮發,并且這兩種試劑本來就是無菌狀態。
第一法 大腸菌群MPN計數法
方法適用范圍:MPN適用于污染比較輕微的樣品。對于污染菌量太多的樣品,還是平板計數法更有優勢;相對于平板計數法來說,檢驗結果不夠準確。
6 檢驗程序
變化:在圖1里面,將LST肉湯初發酵培養時間由48 h±2 h改為24 h~48 h。
解讀:這樣才跟正文中間規定的兩次觀察時間能夠吻合。
存在的問題:最后一個框圖中,報告結果改成了結果報告,還是與其他GB 4789系列標準都是規定為“報告”不一致。
7 操作步驟
變化:7.1.2 增加了“或其它無菌容器中充分振搖或置于機械振蕩器中振搖”。
解讀:這樣的修訂,滿足了一般實驗室常常使用漩渦混合儀等手段混合液體樣品的需求。
變化:7.2 在復發酵試驗后面增加了“證實試驗”四個字。但是后面48 h的那個復發酵試驗,又沒有增加。
變化:7.3 復發酵試驗
增加了“證實試驗”作為標題。跟前面對應。
變化:7.4 將確證的大腸菌群LST陽性管數改為BGLB陽性管數。
解讀:這樣是跟實際操作情況相一致的。
建議:
1).7.1.1樣品的稀釋建議大家采用磷酸鹽緩沖液作為稀釋液,可以認為是商業化培養基并且具有一定的pH調節作用。
常見錯誤:
1).7.1.3實驗室應有pH調節記錄,即使pH不需要調節就在6.5-7.5之間也應有pH檢測記錄。
2).7.1.5“……從制備樣品勻液至樣品接種完畢,全過程不得超過15min。”因為大腸、腸桿菌科等都是20min分裂一次,所以操作一定要在15min之內。
注意事項:
發酵實驗判定原則:只要有肉眼可見的氣泡就算(包括特別小的氣泡)需進行下一步復發酵;試管明顯渾濁但無氣泡不要著急判為陰性,需每根試管拿起來輕彈看是否有氣泡延管壁上行;含有碳酸氣的食品需特別注意判斷氣泡來源,以免造成誤判。
第二法 大腸菌群平板計數法
方法適用范圍:相對于MPN法,平板計數法檢驗結果更精確;適合用于污染比較嚴重的樣品,但對于污染菌量太少的樣品,還是MPN法更有優勢。
8 檢驗程序
變化:第二法圖2第三個框圖中,將“接種VRBA平板”修改為“傾注VRBA平板”
解讀:這樣的描述明顯更為明確。
9 操作步驟
9.2 沒有改動。
但是有兩個遺留問題:
9.2.1“同時取1 mL生理鹽水加入無菌平皿做空白對照。”這里規定使用生理鹽水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也可能使用磷酸鹽緩沖液。應該描述為同時取1 mL無菌稀釋液加入無菌平皿做空白對照。
9.2.2 在(VRBA)后面多了一個“約”字。這是2010版本就錯誤的地方,這次還沒有修改。
變化:9.3 增加了“(如菌落直徑較典型菌落小。)”和“最低稀釋度平板低于15 CFU的記錄具體菌落數。”
解讀:現在這樣的描述當然是更細致了,但是還是缺少平板菌落數超過150 CFU的情況該如何選擇的描述。
存在的問題:老問題是CFU這個縮略語出現太突兀,沒有說明這個縮略語的含義。
變化:9.4 增加了“少于十個菌落的挑取全部典型和可疑菌落。”
解讀:這個條款的常見問題在于,多數實驗室挑取10個典型和可疑菌落的比例,并沒有按照在平板上觀察到的典型和可疑菌落比例進行,會導致最終換算結果出現大的偏差。
變化:9.5 增加了“若所有稀釋度(包括液體樣品原液)平板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計算。”
建議:這里還應該加上,包括證實實驗,菌落均不是大腸菌群陽性的。
常見問題:
1)9.3規定“……分別計數平板上出現的典型和可疑大腸菌群菌落…”原始記錄沒有分別記錄這兩項的都是不符合規定的。
附錄
變化:附錄A 主要是文本格式修改,把培養基的pH放在制法里面了。
存在的問題:
但是,關于LST肉湯和BGLB肉湯,因為含有乳糖,使用121℃高壓15 min是否會分解乳糖導致結果假陽性,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規定VRBA融化并恒溫至45℃~50℃傾注平板。按照慣例,45℃溫度太低了,瓊脂常常部分凝固,描述為46℃~50℃比較合適。
存在的問題:
A.4 磷酸鹽緩沖液與前面章節中“5.4 無菌磷酸鹽緩沖液”,名字不一致,差了“無菌”兩個字。并且跟A.5 無菌生理鹽水的寫法不一致了。
變化:A.6和A.7試劑名稱和制法都有修訂,不僅是描述更為準確了,而且刪除了必須121℃高壓滅菌的步驟,避免了鹽酸等腐蝕性化學物質的揮發。
附錄B 僅僅有文本格式有修改。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