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6-04-18 13:03
一、FCC認證制度概況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是美國無線電發射設備的監管機構。其中,FCC的工程技術辦公室(Office of EngineeringandTechnology,OET)主要負責FCC的技術支持和設備認可方面的事務。
根據美國聯邦法規(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的電信相關部分(CFR47)規定,FCC認證包含的設備范圍包括:無線發射設備,有意、無意或意外產生無線電信號的設備,工科醫設備,任何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產生無線電信號的部件、輻射無線電波的非無線電設備等。上述設備在進入美國市場前均應獲得FCC認證。同時部分南美、拉美國家和地區承認FCC證書,對其出口的上述設備也應獲得FCC認證。根據設備干擾和用戶損害程度的不同,產品的認證方式有三種:驗證(Verification)、自聲明(DoC)、認證(Certification)。不同產品類型進行FCC認證應依據標準進行劃分,具體劃分情況如下表:
認證形式 |
驗證 |
自聲明 |
認證 |
設備范圍 |
有線通信設備、廣播和電視接收設備。 |
免執照微功率、無線電接收設備、IT設備、工科醫設備。 |
除免執照微功率設備以外的其他無線電發射設備。 |
FCC認證標識 |
FCC ID:ABCXXXXXX; 其中,ABC市廠商代碼,XXXX為產品代碼。 |
FCC指定電信認證機構(TelecommunicationsCertificationBodies, TCB)開展相應認證工作,同時將開展相應檢測工作的實驗室劃分為兩類:授權實驗室(Accreditedlab)和2.948實驗室(2.948-listedlab)。其中,授權實驗室由OET指定的認可機構(AccreditationBodies)認可。目前,僅限位于美國或與美國簽署多邊互認協議(MutualRecognitionAgreement,MRA)的國家或地區(簡稱MRA國家)的實驗室可申請,其申請條件較為嚴格,且每兩年需再評一次。2.948實驗室獲得資質的方式較為簡單,滿足CFR 47中2.948節所規定的要求的實驗室只需提交相關資料即可成為2.948實驗室。目前國內的內資實驗室均是通過2.948實驗室程序獲得資質授權。
二、政策變化情況
2014年12月30日,FCC發布了新的法令(FCC14-208),本次修改基于以下原因:行業創新高度活躍,聯網設備類型多樣,帶來新的潛在隱患,需繼續加強設備監管;融合性新設備不斷涌現,為加快產品上市和保障頻率有效使用,FCC需完善新設備的認證規則;對用于“要獲得無線業務牌照許可”的射頻設備,在加快新設備認證流程時,需保障實驗室檢測質量的高水平;設備標準持續更新,需要盡快納入檢測流程規則中。
FCC14-208修改的要點包括將設備認證全面移交至TCB,并明確其證后監督規則;調整認證標準及流程;其中關鍵的變化點是修改了對檢測實驗室的授權體系。FCC只保留授權實驗室,取消了2.948實驗室,規定了新的檢測實驗室的資質申請條件:
(1)已與美國簽訂政府間互認可協議(MRA)國家
由該國與FCC監管職能相當的政府部門指定實驗室認可機構,檢測實驗室需要同時獲得FCC授權和指定認可機構的認可。此外,禁止授權實驗室將檢測任務分包給未取得FCC授權的實驗室。
(2)對于沒有簽訂政府間互認可協議(非MRA)國家
根據FCC14-208,非MRA國家的實驗室認可機構可承擔FCC實驗室認可工作,但尚沒有此類國家的認可機構接受FCC授權的先例。非MRA國家認可機構的實驗室認可程序細則也尚未出臺。
自2015年7月13日起新法令生效,在此之后FCC不再接受新的2.948實驗室申請。新法令生效后的1年過渡期內,現有2.948實驗室仍可進行檢測工作;15個月過渡期后,FCC不再接受2.948實驗室的測試報告。
三、對我國無線電產業及檢測行業的影響
由于中美政府間在無線電設備領域還未簽訂互認可協議,因此目前我國內資實驗室均是通過2.948實驗室認可形式獲得FCC認證實驗室資質。2016年7月13日后,中國大陸地區出口至美國及部分南美、拉美承認FCC證書的國家和地區的無線電發射設備需送至境外的FCC授權實驗室進行測試,這會增加國產無線電發射設備出口的時間及經濟成本。
同時,FCC 14-208法令的頒布將會對非MRA國家的檢測行業造成影響,僅中國大陸地區就有183家2.948實驗室將被取消FCC檢測資質。非MRA國家檢測能力成熟的實驗室可能僅因為地域限制而無法獲得FCC授權。非MRA國家的實驗室檢測工作在可預計的一段時間內將無法進行,這階段造成的業務停滯及客戶流失會對其權益造成極大損害,同時造成對其現有檢測能力的浪費。
來源:中國無線電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