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生產品管
嘉峪檢測網 2016-11-01 23:55
1.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熒光染料,或稱為白色染料,也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發入射光線產生熒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熒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
2.增白原理:在日光照射下,它能夠吸收光線中肉眼不能看見的紫外線(波長為300-400nm),使分子激發,再回復到基態時,紫外線能量便消失一部分,進而轉化為量較低的藍紫光(波長為420-480nm)發射出來。這樣,被作用物上的藍紫光的反射量便得以增加,從而抵消了原物體上因黃光反射量多而造成的黃色感,在視覺上產生潔白、耀目的效果。回復“助劑”,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注: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只是一種光學上的增亮補色作用,并不能代替化學漂白給予織物真正的“白”。
熒光粉
按照熒光增白劑的母體分類,大致可將它們分為碳環類、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類、二苯乙烯-三氮唑類、苯并噁唑類、呋喃,苯并呋喃和苯并咪唑類、1,3-二苯基-吡唑啉類、香豆素類、萘酰亞胺類和雜類等九類。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六大類。
1.碳環類
碳環類熒光增白劑是指構成分子的母體中不含雜環,同時母體上的取代基也不含雜環的一類熒光增白劑,組成碳環類熒光增白劑的母體分子主要有三種,即:
1.1,4-二苯乙烯苯(1,4-Distyrylbenzene),結構如下:
2.4,4’-二苯乙烯聯苯(4,4’-Distyrylbiphenyl),結構如下:
3.4,4’-二乙烯基二苯乙烯(4,4’-Divinylstilbene),結構如下:
氰基取代的二苯乙烯苯具有相當高的熒光量子產率,對底物的增白效果很好,尤其適合用于塑料和合成纖維樹脂。典型的品種有:Palanil Brilliant White R
2.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類
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是由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SD酸)與三聚氯氰的縮合物,其結構通式如下:
具有該結構類型的熒光增白劑是現有已商品化的熒光增白劑中的品種最多的,約80%以上的熒光增白劑都屬于此結構類型。回復“助劑”,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3.二苯乙烯-三氮唑類
二苯乙烯-三氮唑是二苯乙烯類化合物與三氮唑類化合物的縮合物,該類熒光增白劑問世較早。它的缺點是熒光色調偏綠,對纖維增白的白度不夠高,現已退出市場。
4.苯并噁唑類
苯并噁唑類熒光增白劑是產量上僅次于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類的熒光增白劑,大多數是高性能的熒光增白劑。典型的品種有:Eastobrite OB-1,結構如下:
5.呋喃,苯并呋喃和苯并咪唑類
呋喃,苯并呋喃和苯并咪唑本身不是熒光增白劑的母體,但它們都是構成熒光增白劑的結構單元。它們可與其他結構單元(如聯苯)一起組成性能良好的熒光增白劑。呋喃與聯苯的組合在結構上類似于苯乙烯與聯苯的組合。含磺酸基團的此類組合具有很好的水溶性,特別適合尼龍纖維和纖維素纖維的增白,典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
6.香豆素類
香豆素的化學結構
香豆素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烈的熒光,在它的4位、7位上引入各種取代基團就可使其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熒光增白劑。回復“助劑”,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1.前處理
原材料的白度越高,則增白效果越好
2.熒光增白劑的用量
每種熒光增白劑的飽和濃度都有其特定的極限,超過某一固定的極限值,不但增白效果不會增加而且反而會出現“泛黃”現象,使得增白變成了“染黃”。熒光增白劑的濃度與增白效果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注:從圖中的曲線可以看出:熒光增白劑的增白效果在飽和值以下與它的濃度成正比,超過飽和值,其增白效果反而下降。
3.酸堿度(pH值)的影響
不同pH值的染浴將直接影響到熒光增白劑的化學穩定性和溶解度。pH值對離子型熒光增白劑的吸光度影響較大。陽離子型熒光增白劑在pH>9 時吸光度明顯下降,而陰離子型熒光增白劑在酸性條件下吸光度急劇下降。
4.表面活性劑的影響
在離子型的熒光增白劑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對熒光增白劑的增白效果有影響。加入帶相反電荷的表面活性劑時,會降低溶液的吸光度,有時甚至會導致熒光的猝滅作用,加入同電荷的表面活性劑則無影響或影響極小
5.無機添加物的影響
有些增白劑在使用時添加食鹽 (或硫酸鈉) 可以提高 (或控制) 它在纖維上的吸附率。增白劑在染浴與織物之間的分配隨溶液中無機鹽的濃度而變化,增加無機鹽的濃度可以提高增白劑的上染率。
6.色光調節
熒光增白劑與不同印染助劑同時應用時,其色調將隨助劑的不同而微有影響。為達到同一色調,必要時可加微量染料進行調節。回復“助劑”,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制品都會加入一些熒光增白劑,用來增加制品的感光效果。
來源:艾幫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