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4-13 15:31
1適用范圍
1感應淬火或火焰加熱淬火后有效硬化層深度(DS)是指從零件表面到維氏硬度等于檢限硬度的那一層之間的距離。
2極限硬度(HVHL)是零件表面所要求的最低硬度(HVMS)的函數,由下式求出:
HVHL=0.8×HVMS
式中 HVHL——根限硬度;
HVMS——零件表面要求的最低硬度。
經協議,也可采用較高的極限硬度值,即公式中系數0.8可改變。
經協議,也可采用表面洛氏硬度法(N標尺)檢測。目前國內首選儀器為沃威品牌表面洛氏硬度計。
極限硬度值與表面硬度有關。極限硬度值可根據測得的最低表面硬度按下表界定:
表面淬火極限硬度值
極限硬度值
HV
最低表面硬度
HRA
HR15N
HR30N
HR45N
HV
HRC
250
275
300
350
375
425
450
475
500
525
550
575
600
625
650
675
65~70
68
69~70
72~73
74
76
77
78
79
80
81
82
-
83
-
84
75~76
77~78
79
82~83
84
86
87
88
89
-
90
-
91
-
92
-
51~53
54~55
56~58
63~64
65~66
69~70
71
72~73
74
75~76
77
78
79
80
81
82
32~35
36~38
39~41
47~49
50~52
55~57
58~59
60~61
62~63
64~65
66~67
68
69
70
71~72
73
300~330
335~355
360~385
425~455
460~480
520~545
550~575
580~605
610~635
640~665
670~705
710~730
735~765
770~795
800~835
840~865
32~33
34~36
37~38
43~45
46~47
50~51
52~53
54
55~56
57
58~59
60
61~62
63
64
65
2 檢測力范選擇
檢測力范圍
用維氏硬度計時,檢測力規定為9.807N(1 kgf),經協議,也可以采用4.9N(0.5 kgf)至49N(5kgf)范圍內的檢測辦。
3檢測
1檢測應在各方協議規定的表面上的一個或多個區域內進行,并且要在圖紙上標明。
2常規應在淬火狀態的零件橫截面上進行檢測。如不能用原零件時,可按規定在隨爐帶試樣上進行檢測。
3檢測的準備
應在垂直淬硬面切取試樣,切斷面作為檢測面。檢測面應拋光至成光潔鏡面。在切斷和拋光過程中注意不因溫度、變形等影響檢測面的硬度。不可使邊緣形成圓角。
4硬度檢測
硬度壓痕應當打在垂直于表面的一條或多條平行線上,而且寬度為1.5mm區域內,最靠近表面的壓痕中心與表面的距離(d1)為0.15mm,從表面到各逐次壓痕中心之間的距離應每次增加0.1mm(例如,d2-d1應為0.1mm)。當表面硬化層深度大時,壓痕中心之間的距離可以大一些,但在接近極限硬度區域附近,仍應保持壓痕中心之間的距離為0.1mm(詳見下圖)。
5測量結果
用垂直表面橫截面上的硬度變化曲線來確定有效硬化深度。由繪制的硬度變化曲線,確定出從零件表面到硬度值等于極限硬度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感應淬火或火焰淬火后的有效硬化層深度。
一個區域有多條硬度變化曲線時,應取各曲線測得的硬化層深度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有效硬化層深度。
4結果表示
結果表示
有效硬化層深度用字母“DS”表示,深度單位為mm。
例如:硬化層為0.5mm,可寫成DS=0.5。
經協議,如檢測力不是采用9.807N(1kgf),極限硬度值也有改變(系數采用0.9)時,結果要在字母DS后面寫出下標。
例如:選定檢測力的4.9N(0.5kgf),極限硬度值采用零件所要求的最低表面硬度值0.09倍,測得硬化層深度為0.6mm,可寫成DS4.9/0.9=0.6。
5表面淬火有效硬化層深度分級和相應上偏差
見下表
表面淬火有效硬化層深度分級和相應上偏差
來源:硬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