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11-07 21:57
聚己內酰胺(PA6) 俗稱尼龍6,具有優良的機械強度、剛度、硬度、韌性、耐磨性,且具有優異的加工性能,適合于紡絲、注塑、擠出、吹塑等多種加工方式,主要應用于合成纖維和工程塑料領域,如汽車、電子電氣部件、機械構件 、薄膜等。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電子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尼龍6工程塑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注塑加工是尼龍6的主要加工方式之一,在保證制品性能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縮短成型周期( 即由注射、保壓、冷卻定型、開模、取出制品到下一個制件生產開始前的一個完整的生產周期) ,同時制品應具有較小的成型收縮率,保證制品尺寸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為了提高尼龍6的綜合性能,經常加入各種各樣的改性劑,成核劑是尼龍6的注塑加工過程中常用的改性劑。尼龍6屬于半結晶性聚合物,結晶特性對尼龍6的成形性能、力學性能都具有顯著影響,在尼龍6注塑加工過程中添加成核劑,可以加快尼龍6的結晶速度,縮短其成型周期。
尼龍6注塑加工過程中采用的成核劑主要有無機礦物微粒( 如滑石粉、二氧化硅) 、金屬氧化物( 如氧化鎂、氧化鋁) 、鹽( 如褐煤酸鈉、褐煤酸鈣、苯膦酸鈉、苯膦酸鋅) 、低聚物( 如己內酰胺環二聚體) 、高熔點尼龍( 如尼龍46) 等。
目前,對成核劑在尼龍6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結晶動力學等微觀層面,作者選擇較為常見的2種有機成核劑和2種無機成核劑分別用于尼龍6的注塑加工,研究了成核劑種類、用量對尼龍6注塑成型效果及其結晶性能和力學性能等實際加工應用的影響,以期對尼龍6產品開發及加工應用提供指導。
成核劑及其添加量對尼龍 6 注塑成型效果的影響
不同成核劑及其添加量時尼龍6的注塑成型時間及成型收縮率見表1。從表1可知:純尼龍6的注塑成型時間為23 s ,添加成核劑后尼龍6的注塑成型時間明顯縮短,為12~ 19 s,且隨著成核劑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在成核劑質量分數為0.1%時效果已經非常明顯,在成核劑質量分數為0.15%時基本達到最短成型時間,繼續增加成核劑用量,效果不明顯;
采用有機成核劑N22和DN時注塑成型效果優于無機成核劑滑石粉和白炭黑,且白炭黑在縮短成型時間方面的效果比滑石粉更差;純尼龍6的注塑成型收縮率為1.3636%,添加成核劑后尼龍6的注塑成型收縮率明顯降低,且隨著成核劑用量的增加,尼龍6的注塑成型收縮率逐步降低,當成核劑質量分數超過0.15%后,成型收縮率變化不大; 當成核劑用量一定時,添加不同成核劑,尼龍6的注塑成型收縮率的差異不大。
成核劑及其添加量對注塑尼龍 6 結晶性能的影響
根據不同成核劑及其添加量的注塑尼龍6樣條的DSC曲線,得到注塑尼龍6的結晶峰溫度見表2。從表2可知:在未添加成核劑時,尼龍6的結晶峰溫度為167.2 ℃,而添加4種不同的成核劑后,注塑尼龍6的結晶峰溫度都顯著提高,而且都是在添加成核劑質量分數為0.05%時,各樣條的結晶峰溫度均大幅提高至188 ~ 189℃ ;
繼續增加成核劑質量分數至0.20% ,各樣條的結晶峰溫度基本不變,但成核劑為白炭黑時,隨著其用量的增加,注塑尼龍6的結晶峰溫反而略有降低,可能是由于白炭黑為納米尺度的粉體,容易團聚,在其用量增加后分散效果降低。
成核劑及其添加量對注塑尼龍 6 力學性能的影響
成核劑及其添加量對注塑尼龍6力學性能的影響見表3。表3可知:未添加成核劑時,尼龍6的拉伸強度為66.3 MPa,斷裂伸長率為75.6% ,缺口沖擊強度為10.2 kJ/m2 ; 添加成核劑質量分數0.05%~0.20%,注塑尼龍6的拉伸強度明顯提高,達73.90~77.63 MPa,而斷裂伸長率和缺口沖擊強度明顯降低,分別為18.79%~29.43% 和6.50~9.83 kJ/m2,這是由于成核劑的存在使得尼龍6結晶度提高,材料的剛性提升,而結晶區的形變能力低于非結晶區,使得材料的延展性和抗沖擊性能下降,但這些性能仍處在實際應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相比之下,添加有機成核劑N22和DN的注塑尼龍6的缺口沖擊強度較高,而添加無機成核劑滑石粉和白炭黑的注塑尼龍6的缺口沖擊強度較低,這是因為在尼龍6中有機成核劑的分散效果好,而無機成核劑粉體容易發生團聚,形成粒徑較大的聚集體,使得實際的有效晶核數量減少,同時團聚體成為應力集中點,反而對力學性能有不利影響。
綜合上述結果,相比無機成核劑,采用有機成核劑時,尼龍6的注塑成型效果、結晶性能和力學性能更好。這是由于有機成核劑與尼龍6大分子鏈具有更好的親和性,在熔融共混時在尼龍6中的分散效果更好。
在結晶過程中,有機成核劑更容易通過分子間作用力促使尼龍6分子鏈以成核劑為核心形成結晶。綜合考慮,在尼龍6注塑加工過程中,添加有機成核劑質量分數0.10%~ 0.15%較為合適,可以有效縮短成型時間,降低成型收縮率,同時提高尼龍6的拉伸強度,且斷裂伸長率和缺口沖擊強度的降幅不大,繼續提高成核劑的添加量,效果并不明顯。
來源:研究與開發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