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的一種微生物,它廣泛存在于土壤、空氣中。霉菌試驗是氣候環境試驗中的一個項目,用于考核產品或材料抵抗霉菌侵蝕的能力。它與一般環境試驗一樣,選擇產品在實際運輸、存儲或使用過程中最易遭受霉菌危害的環境條件,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模擬的方法創造該環境條件并進行試驗。
霉菌試驗是確保設計和制造的材料和設備符合防霉要求的最有效手段,用于確定:(1)材料或設備及其組件是否長霉;(2)霉菌在材料或設備上的生長速度;(3)霉菌在材料或設備上生長后對其使用安全性的影響;(4)材料或設備能否在環境中有效存儲;(5)若有霉菌生長,有無簡單的去除方法。
特別要注意的是,設備及其組件盡管在設計時已考慮使用防霉材料,但往往不可能完全避免長霉,必須進行霉菌試驗,檢驗其是否真正符合要求。對于尚在研制過程中的產品,霉菌試驗的結果可作為改進產品耐霉菌設計的依據,對于設計定型的產品,霉菌試驗可作為產品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是否能通過設計定型的一個依據,當然也可為日后的改進設計提供信息。為確定產品抗霉菌侵蝕的能力,必須制定一個與實際工作條件相似并能判斷霉菌的侵蝕作用及給出正確評價的試驗方法。為產品的選材、結構和設計提供依據,以保證產品能在有大量霉菌存在的氣候環境中安全可靠地運行。
目前,許多國家都制定了霉菌試驗標準。這些標準基本上分為 3 個類型,第一類是明確只用于設備一級的標準,第二類是明確只用于材料一級的標準,第三類是設備和材料混用的標準,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國內外霉菌試驗標準及其比較
材料的霉菌試驗一般采用培養皿法,且試驗條件要比設備試驗嚴酷,但材料霉菌試驗并不能取代設備的霉菌試驗,因為即使設備使用了各種通過霉菌試驗的材料,但由于用這些材料制成的設備,結構難免會積水或藏塵,且在制造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污染,因而仍然會長霉和受到各種霉菌的侵蝕,故有必要進行GJB 150和MIL-STD-810E規定的實驗室試驗或自然環境試驗來驗證設備的抗霉能力。
霉菌試驗常選用的菌種和防霉等級分別列于表2和表3所示。試驗時應選擇其中一組,如需要還可以對菌種進行調整。這些菌種是按照對其材料的降解能力、在地球上的分布狀況及其本身穩定性來選定的。表2中所列菌種都相應表明了侵蝕的材料種類,如有需要可在已選定其中一組菌種的基礎上額外增加菌種。· 試件在試驗前無須滅菌,試件表面可能存在其他微生物。試驗期間這些微生物會與試驗菌種爭奪養分。因此,試驗結束時試件上可能會有非試驗用菌種的生長。· 可在試驗要求的菌種中加入其他霉菌菌種。增加的菌種應按其對材料的降解情況來選擇。
表2 試驗可選用的菌種
表3 外觀影響的評定
霉菌試驗是考核產品或材料抗霉菌能力的重要手段,試驗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至關重要。目前霉菌標準給出了一般情況下試驗條件的推薦值,如無其他規定,可按照試驗程序進行試驗,但實際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經常面對不同的環境。因此,未來霉菌試驗應考慮依據產品在實際環境和場所確定不同的菌種、試驗溫度、試驗風速和試驗周期來確定試驗條件,從而更好地驗證產品的環境適應性。霉菌試驗后對長霉顏色、覆蓋的面積、生長的形式、生長的密度和分布狀態等等等級的評價,基本上是依靠檢驗人員的經驗判斷給出結論,人為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試驗結果的等級判斷差異很大。因此,在試驗結果的判定上引入數字顯微技術,規范和量化試驗結果,減少接觸時間,提高判斷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