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3-11 12:13
近日,波士頓科學(Boston Scientific,簡稱“波科”)自主研發的的新型自中心化導引導管(Self-Centering Guide Catheter,SCGC)在全球首次應用于心臟介入手術,用于輔助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手術。
根據發表在《JACC:Interventions》上的首例人體研究,SCGC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現出色。
這篇文章研究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中逆行跨過狹窄主動脈瓣(AV)的挑戰。盡管TAVR已成為治療嚴重主動脈瓣狹窄(AS)的最常見方法,但逆行跨瓣過程可能具有挑戰性,并且存在腦栓塞的風險。
傳統的診斷導管用于此步驟存在困難,且沒有專門設計的導管可用。現有的冠狀動脈造影導管在逆行跨瓣過程中可能不夠有效,增加了手術時間和并發癥風險。
之前的研究嘗試開發更快速跨瓣的導管,但未取得進一步進展。本文首次測試了波科自主研發的的新型SCGC。
產品介紹
在TAVR術中,導引導管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為導絲、球囊和人工瓣膜輸送系統提供穩定的通道,幫助醫生精準地完成瓣膜置換。
產品特點
1. 波科的SCGC采用自中心籃框,具有錐形鎳鈦框架,并覆蓋有膨脹四氟乙烯(ePTFE)和硅膠涂層。
鎳鈦合金具有優異的形狀記憶特性和超彈性,使得框架能夠在復雜的血管環境中自適應變形,始終保持穩定的形狀和位置。
聚四氟乙烯(PTFE)層,這種材料具有極低的摩擦系數,就像給籃子穿上了一層光滑的 “防護服”,能夠有效減少與血管壁的摩擦,降低血管損傷的風險,同時也有助于導絲更順暢地通過。
在聚四氟乙烯層之外,還有一層硅膠涂層,它進一步增強了導管的順滑性,使導管在血管內的移動更加輕松自如。這些設計使得導管能夠更容易、更安全地穿過狹窄的主動脈瓣。
2. SCGC可通過任意6-F導引導管,并兼容0.035英寸的導絲,適用于逆行跨過狹窄的主動脈瓣。
▲圖片摘自文獻
SCGC的手術過程
1. TAVR手術采用標準技術,SCGC通過6-F AL-1導引導管經股動脈引入,定位在升主動脈。
2. 然后通過左前斜位熒光透視投影推進軟直頭0.035英寸導絲穿過AV進入左心室(LV)。
3. 導絲到位后,SCGC被回收,導引導管推進至LV,隨后進行TAVR裝置的輸送和部署。
導引導管的功能:
建立通路:通過導引導管,醫生可以將導絲送入主動脈瓣膜位置,為后續的球囊擴張和瓣膜植入提供通道。
輔助導絲操作:導引導管的內腔設計允許與0.035英寸導絲兼容,便于醫生精準操控導絲穿過狹窄的主動脈瓣。
減少并發癥:一些新型導引導管通過特殊設計(如自定義心籃)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降低腦栓塞等并發癥的風險。
臨床研究
研究類型:這項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簽的首次人體早期可行性研究,單中心在美國梅奧診所進行。
患者群體:研究納入了20名患有嚴重癥狀性AS的成人患者,年齡78±9歲,45%為女性,均接受經股動脈TAVR。其中18名患者植入了氣球擴張式瓣膜,2名患者植入了自擴張式瓣膜。
手術成功率:所有20例TAVR手術均成功完成,無不良事件報告。導線成功穿過主動脈瓣進入左心室的患者比例為90%,使用的設備成功率為78.3%。43.5%的患者在三次或以下嘗試中成功穿過瓣膜,自中心籃100%成功回收。
手術時間:從插入SCGC導管到移除的平均時間為6.6分鐘。
專家評價
JACC這篇文獻的第一作者、梅奧診所的心臟病專家和超聲心動圖師 Mackram F. Eleid 表示:“盡管在過去二十年中TAVR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該手術仍存在改進空間。在TAVR中逆行穿行主動脈瓣以輸送導絲的操作通常使用冠狀動脈診斷導管來完成,這一過程可能具有挑戰性、耗時,并且會增加腦栓塞的風險。此前曾嘗試開發用于在診斷性導管化過程中更快速穿行主動脈瓣的導管,但最終未被進一步推進。本研究是首次測試專為TAVR術中逆行主動脈瓣穿行而設計的導管。”
總結
導引導管在TAVR手術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設計和選擇直接影響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波科新型導引導管的出現為TAVR手術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了這一微創技術的發展。
來源:Internet